冉渊腾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家住了个把月,又搬回了山上;第二次搬回安置点后,他说:
“这次我真的不回山上去了”
冉渊腾(左)在铺装栈道(奉节县竹园镇供图)
村里给冉渊腾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颜安 摄/视觉重庆)
“快上楼来,进屋坐。”9月18日,时近黄昏,记者前脚刚跨下车门,上方就传来了声音。抬头一看,一个穿着白衬衣,看上去十分精干的汉子,正站在三楼的走廊上,扯着嗓门喊话。
汉子叫冉渊腾,曾是奉节县竹园镇五龙村的贫困户。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他迁下了山,住进了新房子。
但是,冉渊腾下山过程有些波折。
“前前后后,我搬了两次家。”他伸出手指比了一个“二”,裂开嘴笑道。
过去,冉渊腾一家住在一个名叫黑沟子的山坡上,那里不通公路,摩托车也只能骑到离家约600米的地方,需要再走上十几分钟才能到家。
老房子是30多年前修的,土墙结构,地上、墙上都是土疙瘩,房顶上的土瓦片早已残破不堪,一下雨家里就漏水。冉渊腾家里常备一根竹竿,下雨的时候就把瓦片捅一捅,改变一下角度,这样漏到屋头的雨水就小一点。
冉渊腾做梦都想换个好房子,但两个孩子念大学,家里负担太重,只能作罢。早年间,冉渊腾曾在当地的小煤矿打工,结果患上矽肺病二期,从此劳力丧失了一大半,只能望着老房子叹气。
2018年底,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冉渊腾终于搬进了山下的集中安置点——这是一栋三层小楼,一楼是4间生产用房,二楼和三楼各有两户人家。
对这次搬家,冉渊腾那叫一个重视——他本来抽到的是二楼,但好说歹说换到了三楼,“肺不好,感觉三楼空气好点。”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冉渊腾买起家具家电来不含糊,大电视、热水器、电饭煲、电冰箱等一应俱全,几个房间都挂上了代表喜庆的红色窗帘,让人感觉他迎来了新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新家住了个把月,冉渊腾就和妻子刘超慧搬回了山上。
“睡得踏实,却又不踏实。”他说,踏实是因为房子不漏雨了,睡得安稳;不踏实是因为山下没地又没事干,两个娃儿的开销大,心里不安稳。
其他事情也让冉渊腾烦心,“我们这些扛锄头的,每天回到屋,脚上都是泥巴,在老房子可以随便踩,在新房子踩到地砖上全是脚板印,看起焦人。”
当然,绝不仅仅是因为爱惜新房的缘故。竹园镇在集中安置点成立了管委会,下设物业管理组,制定居民生活公约,推动规范性管理。这让在老房子里习惯了随地乱丢、随口乱吐的冉渊腾很不习惯,几次和管理员拌嘴,搞得很不愉快。
冉渊腾添置的大件电器,都是要花电费的,煮饭也要用到煤气罐,哪像老房子除了电灯泡,基本没什么电费开销。因此,当第一个月的电费、煤气罐费单子出来后,冉渊腾瞪眼一看要100多元,立马就搬回了山里。
竹园镇党委副书记王韬一看这情形,便时常叫上村支书朱建平,一起给冉渊腾做思想工作。
“你这老房子是危房,不能住人。”
“生活习惯的问题可以慢慢来,都有个过程。”
“山下虽然种地困难一些,但是搞其他产业是一样的。”
……
好说歹说,冉渊腾望了望残破不堪的老房子,终于在2019年5月二次搬家。
这一次,他真在山下找到了事做。
去年,村里搞河堤整治,冉渊腾承包了一小段,4个月净赚几万元。今年,村里给冉渊腾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000元,再加上每月3000多元的矽肺病补偿金,一家人的生活已经无虞。前不久,村里的扶贫车间开动,每月保底工资1500元,加上计件有近3000元,冉渊腾准备去谋个差事。
“这次我真的不回山上去了!”他说。
记者手记>>>
“搬下山”并非一劳永逸
五龙村集中安置点是市级示范点,这里屋前荷塘平静开阔,屋旁休闲广场干净整洁,屋后山岚绿树繁荫,建得十分漂亮。
但冉渊腾下山后,仍然感到“水土不服”。关键原因便是,此前没有产业配套,贫困户搬得出但稳不住。
搬出大山并非一劳永逸。如何让贫困群众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答案是:就业管当前,产业管长远,改出好习惯,文娱更丰富。
一方面,要加强技术培训,让离开了土地的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扶贫主导产业成为群众长效增收的“主心骨”。此外,要让群众逐渐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为逐步完善的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奠定基础。最后,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龙村就根据实际,引导下山群众外出或就地务工,并建设蔬菜大棚和扶贫车间。针对冉渊腾这种情况,一方面协调进入工地务工,一方面安排护林员公益岗位。同时,开展“三变改革”,对土地、山林、农房、水利设施、集体资产进行确权颁证,动员搬迁户将闲置资金、土地等入股村集体或农业企业,实行入股分红,保障利益联结100%。此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清洁家园、送文化到村等活动,让广大群众享受精神食粮。
总而言之,有事干、有路跑、有钱挣,才能稳心稳岗稳住易地扶贫搬迁户。
文丨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