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长江看巴渝
策划丨彭德术 张军兴 陈文越 许安全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走遍了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
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区交汇融合、相映生辉。还有那读不尽的雄文翰墨、诗词歌赋,数不清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长江横贯重庆全境,流程达691公里,占全线的10.9%。千百年来,巴渝人民与长江互相依赖、和谐共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长江三峡,作为长江标志性河段,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亚洲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完成重庆长江流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十大重点项目建设、长江三峡首个考古遗址公园“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迎客……当前,重庆正因地制宜生动作答“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这一时代课题。
从本期起,今日重庆杂志社特别联合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重庆各区县融媒体中心推出“诗画长江看巴渝”融媒体系列报道,借助全媒体手段,以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生动讲述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庆故事。
长江三峡,青山如黛(摄影/王正坤)
传承巴渝文脉 挥毫诗画长江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长江文化,承载着千年古韵,弘扬着华夏智慧。它如一脉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浩瀚宇宙。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既承载着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在积极探寻新路径,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长江文明实现新繁荣。
长江三峡之巫峡(摄影/汪长征)
一江澄碧的重庆“答卷”
江水滔滔,润泽华夏。万里长江历经岁月洗礼,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到汇入东海的磅礴大江,长江千回百转、翻涌奔腾,滋养两岸的沃土,造就沿途风光绮丽、人文荟萃。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在保护长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年1月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
在长江重庆涪陵段,横亘着一道1600米的石梁。从唐代广德年间至今,这道石梁见证、记录着1200年间人来人往、水涨水落。作为中国水文遗产的典型代表,白鹤梁题刻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之称,成为长江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具有独特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如今,在白鹤梁上已建成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博物馆,目前正与埃及尼罗尺启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位于万州区大周镇的大周基地,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野化驯养基地、长江珍稀名优鱼类资源保存库。该基地具有亲本保种网箱32个共约800平方米,目前保存有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四川白甲鱼、多鳞白甲鱼、圆口铜鱼等多种珍稀名优鱼类。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胭脂鱼成功孵化(摄影/冉孟军)
傅秋民是水产工程师,也是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开展长江鲟、胭脂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亲本资源蓄养、苗种野化驯养的养殖技术人员,他亲眼见证了长江生态保护以来长江鱼类变化的过程,“鱼群数量变多了,以前看不到的珍稀鱼类也能看到了。”
最令傅秋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3月12日,他和同事在巡查过程中意外发现的一条长江鲟。长江鲟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是我国特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的旗舰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鲟自然种群资源规模不断缩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极危级保护物种,其物种保护工作已成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工程。
在傅秋民看来,长江鲟的发现,侧面反映了长江生态修复成果,“一方面,长江禁渔让鱼类种群得以恢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长江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
万州区水产研究所,技术员在为长江鲟“体检”(摄影/冉孟军)
向东而行,长江来到重庆境内的最后一站——巫山。神女峰下,漫山红叶。多年来,巫山厚植生态环境沃土,为长江绿色发展擦亮底色。长江三峡两岸自然分布着较多红叶树木,考虑到红叶类植物具有涵养水土的功能,巫山县大力培育红叶类植物,走上精细养护道路。据统计,巫山红叶林目前有黄栌、乌桕、丹枫等近200个品种,总面积超120万亩,集中成片可观赏的达20万亩。
如今,行走在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一江碧水、鱼翔浅底,一幅万里长江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奉节五彩峡江(摄影/谢盛章)
厚重人文底蕴的传承
在中国版图上,长江蜿蜒奔流,横贯东西,如彩带串联起锦绣中华。长江文化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
万里长江,千年文脉。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在此交融,见证长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重庆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在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浸润下,积淀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的人文底蕴。
白盐山晨光(摄影/姚渝波)
“三峡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地段,在这个地理空间内,西迄重庆,东止宜昌,北傍大巴山脉,南抵武陵山与大娄山。”重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李禹阶介绍,三峡地区地处我国第二阶地,对长江及其支流起着重要的内外沟通作用。
长江三峡流域是中国中部与西部重要的物流通道,也是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文化交流走廊,是我国西部与中部、东部的主要移民通道,起着文化链、物流链、资源链的作用。三峡文化是连接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青藏文化的中间链条。
此外,李禹阶介绍,三峡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亚洲古人类的发源地。距今204万年“巫山人”的发现,为亚洲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揭开了三峡地区乃至中国和亚洲人类的序幕。
江中盆景石宝寨(摄影/毛幼平)
三峡文物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跨过这条线,就走到了历史上。”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云阳张飞庙前,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陈昀说的“线”,一侧是古代的石条、一侧是现代的石砖。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2003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张飞庙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被迁移至距离原址32公里的云阳新城对岸。这也令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
作为中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区域性文物保护工程,三峡文物保护分前三峡、后三峡两个阶段,跨度30年,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966项,建立了三峡人文历史新坐标,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等综合性公共博物馆17座。
新时代绽放新风采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过程中,重庆正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风采。
庙、山、水相融相生,构成一幅独特的中国写意画。这是长江之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阳张飞庙带给人们的深刻印象。云阳县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厅内,手指轻轻触摸电脑屏幕上的文物图片,3D文物之美跃然屏上。“中华诗城”奉节启动夔州诗词数字化工程,打造适应移动互联时代“云旅游”新需求的文旅综合体。云阳、奉节等区县通过修复馆藏文物,打造考古遗址公园等方式,让更多文物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焕发出新光彩……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庆一直在行动。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全国一流的三峡文物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窗口;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长江文化考古和研究,巫山大溪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老鼓楼衙署遗址、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加速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推进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着力打造一批文旅地标和非遗基地,举办世界大河歌会等一批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批长江沿线重要文化品牌。
滚滚长江,塑造了古风与新韵交融、历史与现代相拥的重庆。
新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日重庆记者 谈书 实习生 郑彦宇 蔡可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