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正当“潮”
策划丨王亚 张军兴 陈文越
执行丨今日重庆融媒体编辑中心
今年端午小长假遇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举办1.2万余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相关平台推出非遗主题影视作品,还有非遗手艺人、传统戏曲人开展网络直播。
得益于新的技术、传播平台和推荐算法,一众文物和非遗老技艺正在被更多的年轻人“看见”。
既要看见,还要好看。
如何实现非遗与受众的“双向奔赴”,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非遗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传递,更需要故事性表达和情感共鸣。如何让“曲高和寡”的非遗,在流量场上变得生动、接地气、有灵气,触网的非遗技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飞针走线,康宁将针与线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6月7日下午,位于经纬大道的重庆渝康宁蜀绣孵化基地里,年近70的康宁神情专注,细密的针线在薄如蝉翼的绸纱上轻盈跳跃,这样一坐就是6个小时。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宁则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被誉为“巴渝第一针”。坚守蜀绣传统40年,康宁始终以坚持和创新应对一次次时代和潮流的变幻,在当下的流量时代依然如此。
创新·“双扣针”技艺
1978年,康宁进入重庆挑花刺绣厂,因为基础好上手快,很快被分配到刺绣小组中的手绣组,从此与针线结下一辈子的缘分。
不久,听从了国画大师苏葆桢的建议,康宁报名夜校读素描班,提高自己的美术水平,最终摆脱临摹绣稿,能够独立完成设计、绘画、刺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机器刺绣开始盛行,刺绣厂解体。和康宁一个手工组的同事们纷纷改行另谋生路,而康宁因为热爱,选择坚守手工技艺。为此,丈夫把家里的小阳台改造成工作间,康宁在这里往往一待就是十多个小时。
康宁将针与线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在这个小小的工作间里,康宁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独创了“双扣针”绣法,实现了两颗针在同一张布料上同时刺绣。
蜀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单面绣就是只有一面有图案,传统的双面绣则分为三种:最常见的是两面的图案和颜色都一样;第二种是异色双面绣,就是图案一样但是双面颜色不同;最后一种就是异色异形,两面不同色也不同形,也是最难的。
康宁创新的“双扣针”,运用于同形异色双面绣、异形异色双面绣,正反两面同时运针又互不干扰,极为精妙,为蜀绣开辟了全新技艺。2022年,康宁凭借在蜀绣上的贡献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传承·建立研究院
面对时代的不断变化,康宁也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蜀绣技艺的传承与弘扬。
儿子汤索真说,当时很多人前来拜师学艺,在家里阳台工作间改造成的小教室里,母亲免费教学了11年。
2000年以来,康宁自筹资金建立了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同时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普及教育,免费培养近百名学徒。康宁绣娘团队涵盖了从70后到00后各个年龄段,她们也和康宁一样,专注并享受刺绣所带来的成就感。
将头发丝粗细的丝线层层分剥到肉眼都难以看到的程度
如今,康宁除了自己坚持绣织外,还会每年不定期招收学员,希望能把蜀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见到来自重庆的蜀绣绣品。不仅如此,通过文化展览交流等机会,康宁把来自重庆的蜀绣精品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
碰撞·时尚新表达
进入网络时代,康宁和她的蜀绣面临着新的考验:在流量冲击之下,如何坚持,如何传承,如何光大。为此,四年前,汤索真开始全职辅助母亲康宁的工作。
“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让传统蜀绣与不同领域融合,有更多新的碰撞和表达。”汤索真说,整个团队从组建时的4人到目前12人,大家分别负责技术、设计以及运营。
西装上的大熊猫刺绣,就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的国家级传承人康宁(受访者供图)
比如,团队在创作上进行了年轻化的拓展和表达,向市场推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纤凝系列,也有针对伴手礼的典蕴系列,反响都不错。
去年底,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VOGUE时尚之力盛会”上,演员龚俊穿了一套华裔设计师Jason Wu设计的蜀绣熊猫西服,上面千针万线、光泽流转、层次分明的大熊猫刺绣就来自康宁。非遗传承人借助国际知名设计师,让传统手工技艺登上时尚舞台,这样的“携手共创”,也正是许许多多像康宁一样的传统手艺人在潮流冲击下的探索模式。
流量时代带来的并非只有冲击,还有机遇。为了更好地传播蜀绣艺术,汤索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为康宁蜀绣开设了账号,通过一些小视频,让更多人知道了蜀绣,同时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让传统蜀绣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新时尚。
文丨今日重庆记者 谈书 余宏 实习生 尹呈兮
图丨今日重庆记者 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