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田园处处“桃花源”

彩龙飞处 被改变的乡村

  • 今日重庆杂志 高维微 2023-05-23 14:47

  4月27日早上八点半,铜梁区太平镇坪漆村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上,开始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前往村口的铜梁龙彩扎车间上班了。

  坪漆村是铜梁龙灯发源地之一,周建、周合平两位重庆市级非遗项目铜梁龙灯彩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坪漆村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铜梁舞龙,就是周建、周合平两人联手制作的。随着村集体与铜梁区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铜梁龙彩扎车间,从村子“飞”出的一条条“巨龙”,振兴了乡村的产业,也改变着村民的精神面貌。

  “我是龙灯彩扎手艺人”

  有人在制作灯笼,有人在裁剪裱糊,有人在焊接骨架,有人在打包装箱……我们来到坪漆村时,尽管是生产淡季,龙灯彩扎车间里依然一派忙碌景象。

  车间里,46岁的李海正在为灯饰焊接钢丝骨架。李海从小就想学龙灯彩扎,因为当时他看到但凡村里会扎龙灯的人家,日子过得都很红火。遗憾的是,那时候扎龙灯讲究手艺不外传,李海在本地找不到称心的工作,只得跟随乡邻到沿海地区打工。也正是那段时间,李海学会了一手焊接好技术。

  2020年底,听说村里建起了龙灯彩扎车间,李海第一时间就辞职返乡。说起回乡的那个决定,李海说一方面缘于自小的龙灯情结,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家门口务工可以兼顾家庭。

  在车间干了两年多时间,李海越来越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刚回来时,李海以为龙灯彩扎车间的工作不外乎流水线上简单的焊接作业。后来他才发现,除了焊接他还可以学到曾梦寐以求的技艺。公司会不定期举行龙灯彩扎技艺培训,周建、周合平两位大师也常来车间指导,李海逐渐掌握了龙灯彩扎这门技艺。

  每逢节假日,村里生产的龙灯就会被运到铜梁大街小巷表演。作为维护人员,每当有游客询问龙灯的相关问题,他都会无比骄傲地告诉对方,“我是做龙灯彩扎的手艺人。”

  在坪漆村,和李海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卜祥莹告诉我们,生产旺季时有四五十名村民来务工,订单量大的时候还需要三班倒。

坪漆村铜梁龙彩扎车间,龙灯逐渐成型

  “在我们心头,手艺人和农民,那是不一样的概念。”在车间里扎灯笼的王述珍满脸笑容。今年56岁的王述珍是车间里的一名小组长,龙灯彩扎不仅改善了她家的经济状况,还改变了她的精气神。

  坪漆村党支部书记赵东阳用“歪”来形容王述珍过去的生活状态。那个时候,王述珍家庭经济窘迫,和邻里的关系也处得很糟糕。

  自从来村里的车间上班后,王述珍家逐渐摆脱了此前的窘境,“现在即使是淡季,我拿到的收入比外出务工也少不了多少。”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同时,王述珍的精神状态有了大转变。每天出门前,她都会对着镜子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和邻居的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

  说起自己的改变,王述珍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只想着把活干好,我把以前和邻居吵架的力气都拿去干事业、挣前途啦。”

村民在彩扎车间内制作灯笼

  “我要当乡村模范人物”

  王述珍口中的“事业”和“前途”,并不仅仅指龙灯彩扎。

  近年来,随着坪漆村龙灯彩扎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村里将龙灯彩扎文化中倡导团结互助、和谐友善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以此激励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

  每年初的村民大会,坪漆村都会公布这一年的发展计划,并邀请村民为乡村发展提建议。比如前些年提出的果树种植,就让坪漆村这个“夹皮沟”蝶变为“桃花源”。

  坪漆村公路两侧栽种有600多亩香桃和400多亩沃柑,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超过千亩,成功打造了“桃谷人家”品牌。每年3月桃花盛开的季节,坪漆村就会吸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李海在为灯饰焊接钢丝骨架

  说起当年发起的果树产业,赵东阳说大家最初都不懂种植技术,于是村里组织了一支有劳动力、有意愿参加管护的村民队伍,特地请来专家教大家学技术、学管护。通过传帮带的方式,现在坪漆村的村民几乎都成了桃树种植的行家里手。

  坪漆村每年都会举办赏花节和采摘节。每当这时,李海、王述珍等70多名村民就会穿上印有“少云志愿者”字样的红马褂出现在村头,为游客引路并提供志愿服务。

  坪漆村在今年的村民大会上提出打造兔场,并利用兔场带动村民开展小规模肉兔养殖。自那以后,王述珍便有了新想法,她想等着兔场建成后,也跟着养个二十来只兔子,既不影响工厂的工作,家里也能多份收入。

李海希望把自家庭院打造成民宿

  李海则在等待另外的机会。工作之余,他喜欢倒腾家里的庭院。他家院子不大,但规划得格外整洁,院子里除了蔬菜水果还有三角梅等观赏植物,他还在小院里造了个简易秋千。

  “现在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过不了多久村里就有发展民宿的条件了,到那时候我肯定是第一个响应。”王海说他现在是手艺人了,不能满足于现状,他还有一个中期目标,“我要当乡村模范人物,在希望的田野上把小家经营得红红火火。”

  文丨今日重庆记者 高维微

  图丨肖平

编辑:陈怡璇
上一篇:边界小镇融合“破”圈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内容
最新发布的信息
【从一天,到75年】从一天,到75年(2024-12-06)
【潮动重庆】小众运动出圈 很酷很时尚(2024-12-05)
【潮动重庆】运动风从球场吹到职场(2024-12-05)
【潮动重庆】运动风潮下的反躺平主义(2024-12-05)
【潮动重庆】约饭不如流汗 多巴胺消费的快乐(2024-12-05)
【潮动重庆】运动让城市更时尚(2024-12-05)
【一路智跑,腾空起飞】走进科学城 看重庆的车路云一体化实践样本(2024-12-05)
【一路智跑,腾空起飞】冲上云霄 我们get了“玫瑰”同款(2024-12-05)
【一路智跑,腾空起飞】立体交通 智慧陆空 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是啥样(2024-12-05)
【山河如画】彭水 | 笔架山下不灭的记忆(2024-12-04)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