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对话“建党精神”·新支书来了| 老支书父亲对话新支书儿子:“要有牛劲,全力以赴让放牛坪更牛”

  • 重庆日报 2021-08-12 10:29

  支书名片>>>

  陈安阔

  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人,1950年出生,1986年入党。1983年至1990年在放牛村担任村长,1991年至2003年任放牛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离任。

  陈华

  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人,1973年出生,1997年3月入党。1991年至2003年经商。2003年至2009年在茨竹镇放牛坪村任文书(其间:在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函授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9年至2016年任茨竹镇放牛坪村副书记,2016年至2021年任茨竹镇放牛坪村党总支书记。2021年,被选为放牛坪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

  8月4日,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村村委会门口的凉亭里。

  陈安阔和陈华正在进行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诚恳的对话。

  他们,一个是带领放牛坪村开山建园的老支书,一个是让放牛坪村万亩梨花声名远扬的新支书。

  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父子。

  这次对话包含了老党员和年轻党员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传承和接力;包含了老支书和新支书对“不负人民”的全新理解;更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嘱托。

  子问:“对我有啥期望?”

  父答:“别让全村失望!”

  忆曾经

  陈安阔:“党员不能虚火。” 陈华:“当好村里的‘掌门人’,为老百姓的幸福而奋斗。”

  “有女不嫁放牛坪,山穷水恶路不平,每天只想三顿饭,肩挑背磨累死人。”这首民谣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放牛坪村。

  彼时,放牛坪村是一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偏远村落。

  群山起伏、悬崖峭壁,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了村民们致富的绊脚石,唯一的出路是外出打工。

  可有人偏不信邪,打起了荒山的主意。

  陈安阔,时任放牛坪村村长,向大山发起了挑战——开荒山建果园。

  这么多年,从来没人有这么大胆的想法,一时间乡亲们的态度都是不赞同。

  “不要怕,我专门请西南农学院的专家来验证过,种梨子是可行的。”

  “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改变,为下一代我们也要搏一搏。”

  “我是党员,我带头!”

  在陈安阔锲而不舍的劝说和带领下,乡亲们的思想终于达成了一致。1986年的冬天,千余名村民齐聚放牛坪,每家每户硬是拿着锄头把荒山改造成了梨园。

  1986年,陈华才13岁,他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但有个问题,陈华埋藏在心里很多年了,借着和父亲对话的机会他终于问了出来。“老汉,放牛坪以前从未种过梨树,当初村民又大多反对,你为什么一直坚持,不怕失败吗?”

  “怕啥子怕,党员不能虚火。”陈安阔回答得直接,说起“虚火”两个字,手指还重重地敲了下茶杯。

  陈安阔想得很简单,就像自己当初入党时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党员干部,不能畏首畏尾,只要是为了把工作干好,只要是能为老百姓谋幸福的,都要放手一搏。前怕虎后怕狼,什么工作都干不好。”

  说到这里,陈安阔话锋一转,严肃地对儿子说:“你要切记,工作中一定要有闯劲,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气神,人一辈子不能一事无成。”

  “我一定当好村里的‘掌门人’,全力以赴让放牛坪更牛,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陈华坚定地说。

  谈方法

  陈安阔:“对老百姓要巴心巴肠!” 陈华:“群众永远在第一位!”

  陈安阔和陈华都在放牛坪村当过支书,两爷子干的都是基层工作,交道打得最多的是老百姓。

  然而时代变了,群众工作的方法也变了,老一辈的经验还奏不奏效?

  虽然从2016年起就担任了放牛坪村的支书,但是说起群众工作,陈华坦言“自己还是小学生,要向父亲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和老百姓打交道有什么诀窍?”陈华问父亲。

  “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巴心巴肠地对老百姓,不吃别个‘麻麻鱼’,哪有做不好的群众工作。”

  “老百姓把你选出来,你干得不好,同样可以让你‘下课’。”

  说起群众,陈安阔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开山建园,阻力大不大?大得很嘛。但是最终大家都支持我,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全村都得益的好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们当干部的,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点点滴滴群众是看在眼里的。”

  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叮嘱的全是简单的大白话,但话糙,理不糙。字字句句都满含多年群众工作经验的智慧,也包含着对儿子的期望和嘱托。

  时至今日,这对父子在饭桌子上说得最多的还是工作。“遇到大事拿不定主意,父亲还是我最大的军师,他的建议中肯务实,但都有一个不变的出发点——群众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话将来

  陈安阔:“正南齐北干工作,不要假打!” 陈华:“全力以赴,绝不拉稀摆带!”

  父子俩的谈话氛围轻松,陈安阔虽然读书不多,说着地道的重庆方言,但都蕴含着经验和智慧。

  说起工作时,这个年过70的古稀老人总显得很严肃,对儿子也多是带着教育的口吻。

  “我现在是书记主任一肩挑,你还把我当娃儿。”陈华打趣父亲。

  “就是一肩挑了,担子重了,我才要督促你、鞭策你。”一边说着,陈安阔还给儿子定下“一个小目标”。“2016年放牛坪村就被评为了3A景区,在你的任期里,争取让我们放牛坪成为4A或者5A景区,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放牛坪村,知道我们的梨子,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富裕。”

  面对父亲的期许,陈华郑重地点了点头,承诺道:“全力以赴,绝不拉稀摆带!”

  谈话的最后,陈华问陈安阔:“作为老党员、老支书、老父亲,最想叮嘱我啥?”

  陈安阔看看儿子,看看四周漫山遍野的梨树,一字一句地说道:“正南齐北干工作,不要假打!”

  20年前,在放牛坪村,提起陈华知道的人很少,但提起陈安阔,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0年后,在放牛坪村,提起陈安阔,年轻的村民或许不太熟悉,但提起他是陈华的父亲,大家会恍然大悟。

  这何尝不是一种传承和接力呢。

  上任后>>>

  以“三牛”精神推动家乡发展

  渝北北部,茨竹以西,背靠华蓥山、西接金刀峡,幅员8.99平方公里,是谓放牛坪村。传说,放牛坪因二郎神收服犀牛精得名。

  今年5月,放牛坪村迎来了它首个“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基层干部——陈华。

  这个拥有全市最大万亩梨子基地的村子现如今是一派生机盎然:金黄的梨子挂满枝头,平整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淡黄色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村口集市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然而,这样的景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改变,是从一棵梨树开始的。

  同村的陈安然至今仍记得,10多年前,陈华劝说自己放弃在江北城里的生意,回放牛坪种梨子。

  “种梨子找得到啥子钱?我还要养家,你不要来哄我。”最初,陈安然是断然拒绝的,但是陈华没有放弃。“我们是认识几十年的老朋友,莫非还会害你。你不信梨子能挣钱,那你回村头看看就晓得了。”

  在陈华的极力劝说下,陈安然抱着怀疑的态度回到了放牛坪村。

  “说不惊讶是假的。”在陈安然印象中,家乡曾经是“穷”“险”的代名词。而现在,放眼望去是漫山遍野、无边无尽的梨子树。

  “张大姐,你这个房子修得漂亮哦。”

  “种梨子挣了钱。”

  “黄大哥,你都开上小轿车了。”

  “种梨子挣了钱。”

  ……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陈安然终于相信了陈华的话——种梨子能挣钱。

  不再犹豫,陈安然回到了家乡,和老婆一起专心种起了梨树。

  村民动起来了,陈华忙着邀请农技专家,定期为村民们开展培训,讲解种梨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提高产量。

  梨子丰收后,村民们也不愁销路。因为陈华承诺过“大家只管种,我们来销。”

  原来,村里按照大梨3块,中梨2块,小梨1块的收购价为村民兜了底,只要种得出梨子,那梨子就能变成真金白银。

  回了村的陈安然从当初的几亩到现在的30亩,成了放牛坪村的种梨大户。几年前,陈安然用卖梨赚的钱新修了一栋房子。

  像陈安然一样,靠梨子致富的村民在放牛坪比比皆是。

  眼看村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陈华却并没有“歇一歇脚”的想法。“今年,围绕乡村振兴,我想继续做好梨子这篇文章,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让放牛坪红到全国去。”

  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不简单。

  “主要是解决软件和硬件的问题。”陈华说,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要更多年轻劳动力,显然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还不够。“我得再加把劲,动员大家都回家乡来干事创业。同时,争取资金和政策把发展旅游业的配套硬件设施完善好,通过打造梨膏酒、梨膏等特色产品,让游客们不仅玩得安逸、吃得安逸,还能买得安逸。”

  陈华说,基层干部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把村里每个细枝末节的小事干好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他说,放牛坪村因“牛”得名。现在,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放牛坪村将以“牛”的精神挺立潮头。

  什么牛?

  “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

  村民说>>>

  “带领我们致富,我相信你”

  八月的山城,炎炎酷暑,太阳炙烤着大地。海拔1000多米的放牛坪村成了市民避暑的好去处。

  每到周末,经营着放牛坪村最大农家乐的金科全就忙得不可开交。

  “房间满啰,下次早点打电话我给你预留起。”

  “晚上有两桌晚餐,菜还够不够?”

  ……

  看着店里一片繁忙的景象,金科全喜不自禁。2014年,金科全关了在两路的餐馆,带着积蓄回到家乡大展拳脚,修了一栋有20个房间,集餐饮与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

  “这个决定无比正确!”金科全说,农家乐一建好,生意就来了。“不愁没客人,就愁搞不赢。”旺季时,金科全还要请村民来帮忙煮饭做清洁,工资能给到150块一天。

  “去年我的纯利润都是20来万,这个生意越做越有劲。”今年,金科全的目标是收入翻番。“我听说今年村里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是一次机遇,我要借此把农家乐的规模再扩大,收入再翻倍。”

  和金科全一样,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刘召富今年的目标也是收入翻番。

  几年前,刘召富被评为建卡贫困户时,陈华是他的对口帮扶人。

  五口人,仅一个劳动力,住房条件极差,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有病人、有学生、有幼儿……刘召富回忆起陈华第一次到家走访时的情况。

  当时,刘召富说对陈华说:“我没有手艺,只会种地,老婆和父亲没有劳动力,孩子读书需要钱,想脱贫不容易。”

  陈华作为帮扶人,想到的第一步,就是尽快给刘召富解决住房问题。

  在党的好政策下,在陈华的全程跟进下,很快,刘召富一家从半山腰的土坯房里搬到了马路边的两层砖房中。

  “这是新开始!”住进新房的刘召富说,自己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沮丧地认为“自己这辈子到死都要受穷”,而是燃起了改变命运的斗志。

  刘召富说,接下来,陈华为了帮助自己增收,还坚持每年为他制订收入计划,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还在村上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

  多条腿走路,刘召富一家的年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块增长到了3万元。

  前不久,得知陈华连任了村支书后,刘召富专门到办公室拉起陈华的手说:“陈书记,我摘掉贫困户这个帽子离不开你,带领我们致富,我相信你。”

  记者手记>>>

  传承的是初心和使命

  初见陈安阔和陈华,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们是父子俩。不仅是因为长得相似的五官,重要的是,一样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这身黑皮肤是为打造放牛坪村万亩梨树晒黑的。

  他们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但这里面又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比如,当初陈华是放弃了比村干部收入高出几十倍的生意成为一名“人民公仆”;比如,彼时许多村民都纷纷给陈华“做工作”,希望他能留在放牛坪村,因为种果树他是专家;比如,父亲退休时语重心长的那句,“钱是赚不完的,你留在村里,帮我守着梨园。”

  传承是什么?陈安阔和陈华告诉我们,传承是前人栽树,后人护树的接力;传承是老支书打基础,新支书发扬光大的继承;传承是父亲功成身退,儿子未完待续的坚持。

  让人感动的是,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两代共产党员不同的工作条件,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工作重心,却相同的初心和使命。

  记者 周尤

编辑:陈怡璇
最新发布的信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市委常委分别参加所在单位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2022-01-3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恒丰银行重庆分行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2022-01-2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重庆去年改造7.2万户农村户厕 创建232个美丽宜居乡村(2022-01-2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市政府党组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胡衡华主持并讲话(2022-01-1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召开 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01-1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市委常委班子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2022-01-10)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百年党史砺初心 踔厉奋发新征程——重庆深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综述(2022-01-10)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沙坪坝区委书记唐小平对话红岩志愿者何巧——将信仰汇聚成光 以行动诠释传承(2021-12-3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021-12-31)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建引领促发展 固本强基兴巴渝 重庆实施“六项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2021-12-30)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