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

来源: 重庆日报   编辑:周瑞丰 2019-02-01 09:01:46

   主持人

 
2019-02-01-0072.jpg  
  
     孟祥江
 
  
 嘉宾
 
2019-02-01-0073.jpg
  
  余长明
 
2019-02-01-0074.jpg
  
  徐世国
 
2019-02-01-0075.jpg
  
  秦启光
 
2019-02-01-0076.jpg
  
  黄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决策部署,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为我市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添彩”?
  
  对此,重庆日报特邀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权威人士一起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
  
  孟祥江 重庆市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研究所所长
  
  嘉宾:
  
  余长明 市人大代表、黔江区委书记
  
  徐世国 市人大代表、丰都县委书记
  
  秦启光 市政协委员、荣昌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黄海 市政协委员、市湿地保护中心主任
  
  A
  
  如何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孟祥江:“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该怎样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科学论断,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余长明:守护好生态本底这个“自然财富”
  
  黔江区森林覆盖率65%,拥有“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等多个生态品牌,承担着筑牢渝东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要借势绿水青山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必须守护好生态本底这个“自然财富”。
  
  黔江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上下“苦功”,在增强生态承载能力上练“内功”,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白云悠悠、繁星闪烁”“满目苍翠、绿意葱茏”“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常在,擦亮山清水秀美丽黔江的最美“底色”。
  
  徐世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两山论”这一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科学的开发观、绿色的政绩观,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的邪路,也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必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为践行好“两山论”,丰都实施了“一心两级三带”生产力布局。“一心”,即以县城规划区为中心集中发展生态工业、商贸流通等城市经济,避免分散布局恶化环境;“两级”,即以长江为界发展“南旅”“北农”两个经济增长极,避免无序开发、破坏性开发;“三带”,即打造沿长江、渠溪河、龙河流域三个长江及一级支流生态经济带,在保证“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基础上,重点在流域集雨区布局高效种植业。
  
  黄海:实现金山银山的前提是要有绿水青山
  
  实现金山银山的前提是要有绿水青山。这要求我们首先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严守林地、森林和湿地三条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确保310万亩湿地保有量不减少。同时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乡村绿化和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和美化,加强三峡库区和主城“两江四岸”消落区湿地修复和恢复。
  
  这方面我们身边其实有不少好的榜样,比如大足区龙水镇盐河村雅美佳湿地公园,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水质明显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提高,已成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B
  
  如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孟祥江: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加快了绿色产业发展步伐,但仍存在对融合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该怎样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余长明: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经济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传统的农业大区。可以说,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为黔江绿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子。黔江将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经济,着力把绿水青山变成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具体来讲,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方面,黔江将围绕“调结构、创品牌、增效益、拓市场”做文章,深入推进“山地特色立体农业行动”,不断壮大“3+X”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方面,全力构建“2个5A+10个4A”景区方阵,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黔江,打造黔江旅游发展“升级版”,今年,将启动中信集团120亿元国际康养旅游度假项目,为黔江旅游再添新翼;在特色资源绿色加工方面,进一步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徐世国:提高生态资源的价值输出能力
  
  绿色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动能支撑,我们坚持把“绿色+”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生态资源为生态商品、变经济后发为生态先发,着力提高生态资源的价值输出能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力争生态经济占GDP比重达到80%以上。
  
  下一步,丰都将重点在三方面发力:一是坚持走“低碳、环保、效益”之路,加快打造绿色集约工业区,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绿色崛起,推动食品加工、现代建筑等传统产业绿色升级;二是大力发展以肉牛为重点的“1+6+X”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用“互联网+”为农业赋能,让更多农产品从小山沟走向大市场;三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
  
  秦启光:推进“三件大事” 做好“四篇文章”
  
  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荣昌将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国家货运机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三件大事”,做好“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四篇文章。
  
  推进“三件大事”,一是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竞争力,举好“农牧旗”,打好“高新牌”,围绕“3+1”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积极争取建设西部地区的货运枢纽机场,把物流作为一个产业来建设,加快食品加工、免税仓储、免税加工、跨境电商等发展。三是建设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让大数据智能化为产业发展赋能。
  
  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响“一头猪”,推动要素聚集,引进精深加工、生物兽药等项目。二是做强“一片陶”,构建陶产业集群主体。三是做靓“一匹布”,加快夏布与休闲旅游、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化、工业化、商品化发展。四是做好“一把扇”,引进企业进行重组,推动规模生产和手工工艺传承、有效保护与深度开发,让荣昌折扇“老树逢春”。
  
  C
  
  如何进一步深化生态监管体制改革,为绿色发展“护航”?
  
  孟祥江:现今,我市对生态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生态监管体制改革,为绿色发展“护航”?
  
  余长明:黔江落实“多规合一”强化生态红线管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黔江将围绕“建、治、管、改”再统筹、再深化、再加力,深入推进生态监管体制改革,释放生态制度效益。
  
  一是完善发展规划,落实“多规合一”,加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不断优化生态空间。二是强化生态红线管控,严格执行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环评、排污许可、用地许可等跟踪评价、监督检查。三是要继续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让生态红线这条“高压线”持久带电。
  
  徐世国:丰都将重点健全完善三大机制
  
  丰都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守生态红线、呵护绿色本底,重点健全完善三大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红线管控机制,确立生态红线在国土空间的优先地位。二是健全完善生态红线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以及水、土、气、气象、水文水资源等监测站点的生态监控能力,实现国家、市级、县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一体化。三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贴息、“资源+资本”、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导各类资金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秦启光:荣昌组建生态环境局统一行使职责
  
  荣昌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和部署,设立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了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一是将原环保局、发改、水务、农业、国土等部门相关职能整合,组建生态环境局,进一步优化了职能职责等,着眼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效克服了以往“九龙治水”、多头监管的问题。二是对国有自然资源进行权属登记,摸清了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三是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制度,把好准入关、环评关、安全关,确保不出安全事故,确保不增加新的环境污染源。2018年1-10月,荣昌否决项目4个,完成规划环评审查3个,开展环评审批103个、环境影响后评价3个,不予选址建设4个,严控环保新账出现。
  
  黄海:优化整合,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守护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天然使命,对我市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自然保护地,应在中央政策统一指导下,优化整合,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一是管严,需要严格保护的坚决保护,强度不减、性质不变,确保最典型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核心景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管细,制订资源准入负面清单,完善监测体系,创新监管手段,探索考核评价动态调整机制。三是管优,健全理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规范简化审批,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管理的系统化和信息化水平。
  
  连线会场外》》
  
  2018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保持为优
  
  42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为90.5%
  
  本报讯 (记者 陈维灯)1月31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2018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为90.5%,优于国家88.1%的年度考核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9个地下水质量考核点水质级别保持稳定,未发生重、特大水污染事件。
  
  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建立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和水质监测结果月通报、月排名制度,每月通报水质情况及区县排名情况。按照“干流加断面、支流全覆盖”的要求,对36条主要支流增设1200余个断面,进行全面“体检”。同时,我市完成了48座国家水质自动站建设,启动首批49座市级水质自动站建设。
  
  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19条河流建立了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永川区、璧山区、垫江县等区县还探索建立了区县内跨乡镇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跨系统、跨部门整合资源推进流域治理工作的齐抓共管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4.82%。按照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要求,我市积极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禁止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
  
  同时,我市全面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十三五”全市流域治理与修复总体目标,分区域、分流域、分年度细化任务。按照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制定出台新一轮“碧水行动”实施方案和《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
  
  此外,我市狠抓工业、生活、农业农村、船舶码头、流域、入河排污口等污染治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全市累计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00余座,处理能力达到518万吨/日,完善城乡污水管网2万余公里,“三江”干流沿线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提高至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3%,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建成88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处理规模约100万吨/日;完成约3500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8000多个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累计关闭搬迁3000余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完成约400万头生猪当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完成全市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发现的153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淘汰老旧运输船舶1200余艘,3500余艘船舶安装生活污水处理或收集设施,取缔沿江餐饮船舶106艘、非法码头108个;加强三峡水库漂浮物清理,累计清理江面漂浮物垃圾250余万吨。(记者 王翔 彭瑜)
  
  (本版图片由记者 崔力 万难 齐岚森 摄)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