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乡村振兴报告团的年轻人到乌牛村抱团发展 一个月把700亩荒山变果园

来源: 重庆日报   编辑:周瑞丰 2019-01-28 11:40:44

   6个年轻人商议,大家分工协作,分别负责产业技术、基地管理、产品加工、产品宣传、品牌建设、市场销售。同时走品种多样化道路,种下了十几个珍稀品种的李树苗,让每年6至11月,村里月月有鲜果。

 
  前不久,6个年轻人来到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干了一件令村民们瞠目结舌的事——
 
  仅用一个月时间,6人就带领村民将村里的700亩荒山开垦出来,种上了李子、无花果、金丝葡萄等果树。就连新修2公里沿湖公路两旁,也摆上了10000多盆盆景每一盆可挂5种水果。
 
  如此果敢、实干又有创意的6个年轻人,究竟是何许人也?
 
  1月24日,记者前往乌牛村一探究竟时,正在果园忙碌的村支书阙兴国骄傲地说:“这些年轻人可是市里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我与他们结缘的故事,还得从去年夏天的一场‘灾难’说起。”

  产业阵痛——

  20万斤仙桃李烂在树上
 
  乌牛村地处渝北区北部,交通较为便利,距江北机场仅19公里。然而,随着近年进城务工村民增多,村里人烟日渐稀少,5000多亩土地中,有六成沦为闲置地。
 
  “我们小时候,村民为了争夺一小块边角地,常常‘短兵相接’。如今,上好的土地都无人种,实在太可惜。”乌牛村村支书阙兴国介绍,2014年,为了将村中的闲置地利用起来,他号召村干部带头出资成立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种一亩粮食,最多能赚一两百元。而仙桃李进入丰产期,每年亩产值可达两三万元,纯利润不下两万元。”
 
  仙桃李是由美国“布朗李”与本土“仙桃一号”嫁接培育而成,这个新品种一时间激发起300多户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村民将3000多亩闲置地全部入股合作社。不久,合作社开垦了其中的500亩土地,带领村民欢欣鼓舞地种上了仙桃李。
 
  经过5年的精心呵护,合作社的500亩仙桃李如期丰产了,产量达到了30多万斤。“如按照20元每斤的市场价计算,合作社一共可收入600万元。”算起这笔账,阙兴国高兴地夜不能寐,“村民几年没得土地收益了,这下终于有个交代了。”
 
  然而,随即发生的状况,却给了阙兴国当头一棒。2018年7月中旬的仙桃李采摘期,果园内的气温节节攀升,土地被太阳晒得滚烫。20天内,30万斤仙桃李如不采摘装入冷库再打包发送市场,将被火热的太阳“烤烂”枝头。
 
  “仙桃李果肉多汁、外皮脆嫩,包装运输要求高。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与老天抢时间。”阙兴国急了,一方面,他通过微信、网络等平台打出广告,呼吁市民前来村里采摘仙桃李;一方面,他安排人手加紧采摘,跑超市、市场、网站,多方联系销售渠道。
 
  在这个节骨眼上,缺乏经验的合作社也是状况连连:采摘人员短缺、冷库建设容量不够、包装设计不合理、销售渠道不畅……最后,30万斤仙桃李才卖出去12万斤、收入80余万元,其余的20多万斤全部晒烂在枝头。
 
  “这个教训太大了,我对不起村民的信任啊!”看着一辆辆卡车将烂掉的仙桃李运出村处理,阙兴国的心像喝了冰水一样凉,独自坐在果园地上一根接着一根抽闷烟,“产业发展不能仅靠村干部低头蛮干,各个环节都要有专业的人才行。乌牛村的仙桃李产业要做大做强,到哪里去找来能人呢?”
 
  巧得机遇——

  6个报告团成员抱团来村
 
  一天,回想起自己5月份听过的一场“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宣讲会,发愁的阙兴国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原来,为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各项部署,激励更多人才留在农村、回到农村、去到农村干事创业,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农委共同主办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会。
 
  报告会的6名宣讲人都不简单:精于发展品牌农业的剑桥女博士彭阳、善于搞乡村旅游事业的致富带头人晏洲、热衷于在农村创新创业的青年榜样简义相、巧于发展电商产业带领乡村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张雪,乐于扎根农村带领乡亲奔小康的优秀共产党员杨大可,安于脱贫攻坚一线艰苦奋斗的第一书记严克美。
 
  “这些年轻人懂技术、会管理、善销售,我们村能引来这样的人才,该有多好啊!”回想起六位报告人精彩分享的奋斗故事,阙兴国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经过多方打听联系,去年11月,阙兴国终于通过古路镇政府找到了杨大可的联系方式,并冒昧向这6个人抛去了邀请来村兴业的橄榄枝。
 
  谁知,他的这一邀请竟与这6个人酝酿的一个计划不谋而合!
 
  “我们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报告团的宣讲员,还要当乡村振兴实践团、做脱贫攻坚的实干家。”杨大可等6人完成了宣讲任务后约定,要改以往各自单打独斗为抱团协作发展,去寻找一个平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而阙兴国所介绍的乌牛村,有产业基础、有交通优势、有组织保障,又经历了一场失败正寻求帮助,一下子便将6人说服了。
 
  “只要你们帮助合作社把仙桃李做大做强,啥子事情村里都积极配合。”11月16日,6人前往村中考察时,阙兴国代表合作社作出承诺:只要6人愿意来村里投资兴业,由你们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及运营,双方按6:4的比例分配项目范围内所有纯利润。
 
  双方一拍即合。仅仅10天后,杨大可等6人便在乌牛村成立了“聚牛兴农业发展公司”,接管了合作社集约的3000多亩土地。
 
  6人商议,由杨大可、简义相、晏洲负责产业技术、基地管理与产品加工,由彭阳、张雪、严克美帮助产品宣传、品牌建设与市场销售。
 
  三产融合——

  3000亩荒地要成景点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这,是我们此前想都不敢想的!”阙兴国告诉重庆日报记者,6人进驻乌牛村的第一个月,他们喊来十几台挖机、请来几十个村民,硬是加班加点将700亩满是荆棘的荒地,变成了现代农业基地。
 
  “我们走品种多样化道路,种下了十几个珍稀品种的李树苗,让每年6至11月,村里月月有鲜果。”杨大可说,如今接近年尾,6人又各司其职,着手谋划了“四件大事”。
 
  一是由杨大可负责种植板块,布局3000亩立体循环经济林,5月至10月在果树下种植金丝黄菊;11月至次年5月种植蔬菜等,让一亩地产生出三亩地的价值。
 
  二是由简义相负责农产品深加工板块,负责筹集800万元资金,建设全自动水果分选线及李子深加工生产线,确保鲜销李子标准化包装入市,让原本淘汰的过密过多的小果“变”成青梅李干。
 
  三是由晏洲负责乡村旅游板块,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租下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民宿,养殖松鼠、孔雀、羊驼等建设亲子互动乐园,利用四季花海开发赏花经济,集合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四是由彭阳、张雪、严克美义务做好品牌推广、超市对接、线上营销,提前为今年仙桃李的销售造势。
 
  “村里信任我们,把种好的产业直接转给我们,这‘4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干好!”站在漫山遍野的新垦果园里,杨大可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你看,果园里的这些边角地,我们全要摆上盆景、种下花卉,让荒山变果园,让果园成景点。”
 
  一旁的阙兴国也开心不已:“有你们6个年轻人在,我对村里的产业发展有信心了,村民的干劲也更足了。”(记者 汤艳娟 实习生 吴志杰)
热门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