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山乡如画,幸福如歌

  • 今日重庆 胡婷 2021-05-23 09:57

  今日重庆讯(记者 胡婷)5月16日—21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成果采访团走进重庆。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新社、中国人权网等10多家媒体的记者,在重庆的巴南、永川、涪陵、武隆等地开展为期6天的实地采访,用笔和镜头,展示重庆人民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的动人故事。

  如画山乡,缓缓铺展开来,青瓦白墙的小洋楼,烂漫花开,果林绵延……斑斓的田园盛景背后,一个个美丽的场景,交织出一张张幸福绽放的笑颜。

  5月18日,采访团来到巴南区二圣镇天坪山,这里,孕育出闻名遐迩的二圣梨。

  正值挂果的季节,从山腰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梨树从一个山头绵延到另一个山头,走近一看,梨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葡萄大小的梨。

  特色产业脱贫,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准权利

  天坪山海拔 450-570 米,适和梨的生长,一直有种梨的历史。

  二圣镇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介绍,这里生长的翠冠梨,皮薄、肉嫩、汁多、甜度适中,口感很好。

二圣镇集体村梨园

  曾经,居住在山上的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加上交通不便,生活困难。近年来,集体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梨这项特色产业。目前,梨园规模有6000多亩。

  除了种梨,集体村还通过发展“花、茶”这二大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到 2020 年,集体村拥有资产1635万,年经济收入26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5000元增加到3万元,全村2/3农民家庭有小汽车。

  因地制宜,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 增强“造血”功能,用实际行动保障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的生存、发展权利。

  黄继美,是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质量检验员。5年前,由于丈夫车祸去世,再加上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重担在肩,她成为了一名贫困户。

“乌江” 牌榨菜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第一

  之后,她便来到了涪陵榨菜集团上班,“每月3000多块钱,生产旺季的的时候,我最高还拿到了480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养活孩子,在这里工作,她非常安心。

  此外,每个周末的双休,她还要回老家涪陵区百胜镇照管地里的6亩青菜头。等到青菜头成熟,再直接卖给涪陵榨菜集团,这又是另外一笔收入。

  涪陵榨菜集团是中国酱腌菜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中国农产品深加工5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香港等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乌江” 牌榨菜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第一。

  涪陵榨菜的发展壮大,促进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极大地惠及了下游广大青菜头种植户。与黄继美一样,在涪陵及周边地区,靠种植青菜头增收致富菜农,有50万人。

  现代特色农业,铺就农民致富路

  传统榨菜讲究“三腌三榨”,都是手工腌制,程序繁琐,耗时长。

榨菜传统工艺

  近年来,涪陵榨菜集团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对生产设备、技术,产品包装、品类等进行研发升级,推动产业向自动化发展。

  榨菜产业的自动化的,也让黄继美的工作也相对轻松。

  涪陵榨菜集团总经理赵平介绍,除了腌制翻池、看筋剥皮,基本上,榨菜的生产全都是机器操作了。

  在乌江榨菜智能化生产车间,今日重庆记者看到,从投料、切分、脱盐脱水、拌料、计量包装,到最后的杀菌装箱,整个生产流程都是由智能化系统自主完成。

  目前,黄继美在自动化包装机车间工作,这是榨菜装袋的程序。她主要的工作就是检查榨菜包装袋的日期是否准确,包装袋与榨菜的品种是否正确等问题。

乌江榨菜智能化生产车间

  目前,涪陵榨菜集团有1个数字化生产车间、15条自动化生产线。年生产榨菜、泡菜能力20万吨。2020 年,实现利税总额超10亿元,市值超300亿元。

  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高效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然而重庆市属于山地丘陵地区, “巴掌地”“鸡爪地”成为农业发展、转型的一大瓶颈。

  该如何破局?

  5月19日,采访团走进重庆市渝北区青龙村,平缓起伏的丘陵上,种满了成片的沃柑、血橙等柑橘,生机盎然。

  其实在2017年以前,这里有70%以上土地撂荒。

  近年来,青龙村积极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实现地块小并大、弯变直、 陡变平、零变整,瘦改肥等,大幅改善了耕作条件。同时,还成立了生产互助股份合作社,发展了集体经济,建起了现代化的柑橘水果基地,走出了一条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青龙村现代水果基地

  此外,为加快青龙村现代水果基地产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村里还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购置乘坐式割草机、 履带运输机、无人机、挖机等农用器械 100 余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2 人。

  之前,青龙村纯农业生产收入年人均不足2000元,改革后人均纯农业生产收入增长达1万元以上。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优化生态保护格局,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一个让老百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但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农业废水。比如,青菜头在用盐腌制、加工成榨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水未经处理直排,会造成农田侵蚀、河流污染。

  为了避免废水对环境的破环,2012年,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了白鹤梁榨菜厂污水处理站。

经处理后的榨菜废水已变得清澈透明(何春阳 摄)

  今日重庆记者在污水处理站现场看到,废水池里装满浑浊且伴有有异味的榨菜废水。但是,在污水处理站的出水口处,经处理后的榨菜废水,此时已变得清澈透明。

  白鹤梁榨菜厂污水处理站综合部主管叶举说,处理后的榨菜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排放,可直接进入长江。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保护母亲河,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切实保障人民生活,环境权利。

  5月20日,采访团来到丰都县双路镇花园社区,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龙河流经于此。沿河岸而行,只见河水缓流,清澈见底,与岸边繁花、绿植相映成趣。

花园社区生态修复

  在龙河岸边,还矗立着一个化工厂焚烧塔的遗址,似乎在述着它曾经的故事。

  原来,龙河河畔,曾有一个已停业的花园水泥厂和因经营不善常年停产的兴旺化工厂,严重破坏了龙河岸线生”态。丰都县双路镇镇长林明方介绍,为此,龙河还曾22年常年断流。

  近年来,政府开始对龙河进行生态修复,过去的破旧厂房已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河畔公园:荒芜的河滩边种上了水生绿植,破旧的院落改造成了传统民居,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铺上了古色古香的青石板……

  渐渐地,龙河也开始复流,恢复生机,河里,还常能看到了白鹤、鸳鸯等珍稀鸟类。

  绿水青山带来乡村蝶变,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庆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准权利与环境权利的实现。

  依山傍水,龙河流域优美的生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目光。

  坐落在龙河岸边的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古村落里,有一个民宿名叫“花涧小厨”。

开满绣球的保家楼古村落

  民宿的老板娘叫彭红娟,2019年,她和丈夫一起回重庆考察民宿选址时,朋友给她发来一张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片区的照片。龙河潺潺流淌,绿树掩映下,是一片古韵悠悠的巴渝古村落,她一见倾心。

  于是,她下定决心,从当地农户租下了一栋2层楼、5间屋子的老房子。 2020年正月,便开始动工,打造特色民宿。

  2020年“五一”假期,彭红娟的民宿一期餐饮项目“花涧小厨”开始试营业,当月营业额就达22万元。

  附近的村民也由此发现了商机,纷纷开始做起了特色农家乐,目前,已经开了10多家。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仙女山街道石梁子村,靠着旅游,10多年时间,从小村庄变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这里,村民端上了生态的“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仙女山街道石梁子村海拔1200米左右,曾经,因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村民收入底。受仙女山景区、天生三桥景区等开发良好效应,2007年,武隆区在石梁子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

  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十多年来,把一个建成区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人的贫困村,建设成为了建成区面积达1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旅游高峰期达到22万人次的一座旅游新城,累计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

  在征地安置的农户中,有从事农家乐、房屋租赁、交通运输等业务工作,安置群众户均年收入达16.8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

  每年,度假区带动当地及周边8000余人就业,为农民直接增加现金收入4.5亿元以上。实现了建设一座城,脱贫一座山,有效地实现旅游带动城镇化,并成功创建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图丨除署名外由胡婷拍摄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