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做好扶贫“水文章” “精准滴灌”润民心

  • 今日重庆杂志 2020-12-01 14:31

  重庆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于一体。这里生态优良、风景绝佳,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块金字招牌的地区。

  然而,这让人神往的喀斯特地貌,却也给武隆带来了蓄水保水的难题。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当地不少村民都身处“吃水难”“因水贫”的困境。

  为尽快打破这一瓶颈,在水利部的对口帮扶下,武隆区大兴水利建设,将水源精准引入全区每个山村的“毛细血管”,用汩汩清水将“贫穷”冲走,为全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今年10月,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异、成绩斐然,武隆区水利局被重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2020年度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成为武隆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新建成的大河沟水库(苟川 摄)

  真情引来“幸福泉” 饮水安全润万家

  11月1日临近中午,在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水竹坪,村民余乾勇拄着拐杖来到自家院坝小憩。几个月前,他不幸遭遇车祸,折了腿。

  余乾勇身后,妻子正忙着洗菜做饭。听着哗啦啦的水流声,余乾勇不禁感叹:“家里原本就我一个壮劳力,要不是村里接通了自来水,最近我家可就‘断水’了哟。”

  荆竹村海拨1100米,地表无长流水沟渠,季节性缺水明显。多年来,这里的老百姓一直过着靠天喝水的日子,一旦遇干旱,余乾勇就要和村民们徒步2小时,到6公里之外的龙洞挑水喝。

  和余乾勇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荆竹村水竹坪农业社社长余乾隆。1996年夏季大旱,余乾隆每天顶着烈日往来挑水,挑了整整两个月,那时他特别羡慕家里通了自来水的亲友。“前几年,听说政府来给我们修水厂,想到终于要通自来水了,我高兴得骑着摩托到处给人说这事。”余乾隆回忆。

  在荆竹村铺设自来水管网,只是武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

  经过武隆区各级水利部门干部职工的奋力攻坚,2016年至今,武隆全区已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094处,总投资2.75亿元,新建、维修水池2246口、过滤池250口,安装管网5788公里,覆盖全区27个乡镇(街道),巩固提升3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入户率100%。预计到今年底,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将达到95%以上,供水水质将明显提高。

  如今,武隆区水利局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推进,决心交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水利答卷”。接下来,武隆还将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对小型水源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策性投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克服地方债务障碍,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同时,武隆正在改革运行管理模式,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基金或补贴机制,进一步将农村饮水安全管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建立规模化水厂“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维护”的管理模式。

  此外,对于老百姓关心的水价问题,武隆也在积极开展供水成本核算及论证工作,科学、合理制定供水水价,为供水企业良性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强化水质监测检测方面,武隆建立了水质监测检测联控联管体系,提升乡镇、街道水质检测能力;健全了水质检测制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新建成的核桃水库(苟川 摄)

新建成的接龙水库(苟川 摄)

  合力拧开“水龙头” 助推产业大发展

  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村民张文生种了三十亩大棚蔬菜,有番茄、甘蓝等,由于品质好、卖相佳,这两年常常供不应求。“商家们就上门采购,还争抢着付定金,生怕买不到。”张文生预计,今年可收入20万元。

  换作几年前,这样的情景张文生做梦都不敢想。那时候,荞子村易旱又易涝,村民多是靠天种菜。“蔬菜品质不好,没有销路,不少都烂在了地里。”几年前,政府部门给群众建起了山坪塘、蓄水池、排涝沟、放水桩,种植大户王合兴又义务传授起大棚蔬菜种植经验,张文生和村民们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合兴是重庆市渝蔬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十多年前,有着丰富高山蔬菜种植经验的王合兴看上了武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从湖北来到双河搞起了高山蔬菜种植基地。

  双河镇地处武隆、涪陵、丰都三地交界,境内溪流湖泊极为稀少,长期处于严重缺水状态。“种一季番茄,一亩地就要用80多立方水。搞农业离不开水,做规模化农业,没水更是不行。”王合兴在双河镇木根村承包了4800多亩地,灌溉水源成了横亘在了他面前的大问题。

武隆区双河镇荞子村,有了水利设施的灌溉,张文生家的番茄收成喜人(苟川 摄)

  2012年,水利部门和双河镇政府主动作为,为王合兴的蔬菜基地配套修建了两口大型蓄水池,铺设了输水管道,水池蓄水量近8万立方米。“有了这些水利设施,就可以实现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浇地灌溉就有了保障。”

  事实上,为了助力双河镇发展,武隆水利部门在2011至2017年期间,就为双河镇建成标准化水厂2个、2万立方米的山坪塘2个、人饮池159口,铺设人饮管道280公里,彻底解决了全镇群众“靠天吃水”的难题。

  此外,为了解决种植生产用水,武隆区还在当地实施小农水项目、规模化节水灌溉项目等各类农田水利项目建设10个,共投入水利资金0.6亿元,有效整合农业、以工代赈、农机、国土等各类涉农资金1.2亿元,建成6处1.2万亩“蓄引结合、旱涝兼治”的农田水利示范片,引领打造出高山蔬菜核心示范基地1万亩,高效节水大棚蔬菜基地4个、2500亩,新增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受益群众达7000余人。2017年,该镇种植高山蔬菜5.5万亩(含复种),共涉及种植农户2436户,实现产值1.86亿元,户平均收入7.6万元。

  水利设施的改善,就像拧开了幸福生活的“水龙头”,成为双河镇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助推器。2017年,全镇参与旅游接待的农户达到462户,共接待游客3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25万元。2017年,双河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2元,总量在26个乡镇中位居第一,比2004年增长2.5倍,双河人民彻底告别了贫困。

  “十三五”期间,武隆共实施大中小型灌区项目5处,整治和新建渠道113公里,新增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0万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412;整治病险山坪塘414口,新增和恢复蓄水4.63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灌面140万亩。

  如今,遍布全区的山坪塘等“小农水”设施串点成线,为武隆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前,不少村民饮水都要靠自己挖小水塘

  筑起发展“聚宝盆” 定点扶贫注活力

  近年来,武隆对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正悄然改变着山村的面貌。同样因水获益的,还有仙女山街道明星村的村民。

  大约5年前,一个工程队来到明星村建设核桃水库。2017年,水库建成。经过管网输送,原水进入两公里外的核桃水厂,经过多道工艺处理后的汩汩清流由此依山就势,流入当地居民家中,满足了海拔高差从350米至1100米的周边6个村上万群众饮用水需求。

  在核桃水库和核桃水厂建成之前,这里的村民只能喝“天落水”,耕地灌溉更是无法满足。

武隆区石桥乡香龙村黄荆坝组倪志华家喝上了自来水

村民用上放心水(资料图)

  武隆是水利部定点扶贫帮扶区县。自2016年以来,水利部部长3次来到武隆开展扶贫调研,其他部领导10余人次到武隆开展扶贫工作,4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6亿元支持水利项目建设。特别是2019年,水利部定点扶贫工作会在武隆召开,水利部长鄂竟平走进武隆村户调研,部、司局领导先后68人次到武隆督导指导脱贫攻坚和定点扶贫工作,协调安排中央资金2.27亿元支持武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据统计,自2016年至今,武隆共推进14座中小型水库项目建设,其中开工建设9座、开展前期工作5座,总投资27.78亿元,设计新增总库容0.39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量0.55亿立方米,解决40.9万群众、14.13万头牲畜以及10.0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核桃水厂完工投用后的第二年,在外务工十多年的吕生伦回到了明星村,在自家小楼里开起了农家乐。吃上“旅游饭”的吕生伦说,现在水厂、水库建起来了,老百姓用水有了保障,一年挣个八九万元不是问题。

  一座水库就是一个“聚宝盆”。这几年,包括明星村在内的仙女山旅游片区,高峰期日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用水量很大。武隆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原则,在仙女山片区布局投用了7座水库,为旅游业发展做好配套,激活了仙女山的旅游活力。

  目前,位于仙女山街道石梁子村的大河沟水库主体已完工,开始下闸蓄水。这座水库总库容达到了111万立方米,建成后年新增供水173万立方米,成为仙女山街道6000余居民及旅游避暑高峰期近20万游客的可靠水源保障。有了水库,仙女山旅游餐饮娱乐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保障,脱贫攻坚成果也得到了持续巩固。

  文丨杨玺

  图丨武隆区水利局提供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