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30岁老家属区换新貌

  • 今日重庆杂志 2020-11-26 09:55

  7月22日,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谢正街社区,通往谢正街文化六村二栋的一道梯坎上,一名工人正在安装护栏,焊花四溅。

  一旁,几名老人正在围观,81岁的赵孝成奶奶还不时提醒焊工:“小伙子,这个栏杆底部的焊口没有焊好……”。

  守着焊接工人做完活计,张大爷上前使劲摇晃了几下栏杆,点了点头:“可以,牢靠。”见焊接工收拾工具准备离开,他又叮嘱一句:“小伙子,下次记得再刷下漆,不然容易生锈。”

  谢正街文化六村属于建设厂的家属区,赵孝成和张大爷都是建设厂的退休职工。这段时间以来,听说家属区要改造,赵奶奶约了建设厂的几个退休老伙伴,每天到改造现场当“义务监工”。

居民区开辟了一个休闲公园

  在谢家湾,建设厂家属区占地广,仅是谢正街社区,就包含了过去建设厂家属区中的文化六村、文化七村。这些楼栋大都建成于1992年,房屋老旧,缺少专业维护,家属区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给居民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为解决居民的难题,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在今年7月正式启动了谢正街社区内建设厂家属区的改造。

  在谢正街,爬坡上坎是常态,而水泥铺设的梯坎有的已经破损,两侧用连二石砌成的围挡又矮又宽,上下坡根本没法扶,加上小区里退休老人多,修复梯坎、安装扶手,成了居民反映比较多的问题。

  70多岁的邓大爷住在文化六村19号,他对新修的栏杆最为满意,热情地拉着我来到他家单元楼前。那是一坡蜿蜒的梯坎,原本石砌的围挡内侧,增加了一圈不锈钢扶手,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邓大爷拉着扶手,喜笑颜开地一步步迈上梯坎。

  除了修梯坎和护栏,小区各处还安装了不少长椅,按赵奶奶的说法,“我们都七老八十了,出门找不到个坐的地方,实在是累”。十多年前,她和工友们在单元楼前亲手砌了个水泥墩子歇脚,如今有了椅子,出门散步不愁没地方坐,水泥墩子也可以退休了。

院坝里的空地上有序安放了座椅

  文化六村9栋的朱淑玲奶奶视力不好,她最在意的是照明设施,只要碰到社区工作人员,就会反复问安装路灯的时间。尽管她家楼下的路灯还没开始安装,但家家户户阳台上老旧漏水的落水管已经更换一新,顶层渗水的居民家甚至都做了防水处理,这让朱奶奶对接下来的路灯安装很有信心。

  走在文化六村,新铺设的透水砖干净平整,让人散步的心情都好了很多。谈及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属区,老人们有些自豪,也有些惋惜。张奶奶今年82岁了,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她说:“我们还是很讲究卫生的,但基础设施坏了,怎么讲卫生都不规整。像以前这些水泥路,裂得坑坑洼洼的。现在铺了透水砖,下雨天出门也方便,清洁工简单扫扫就干净了。”

  一旁的熊阿姨补充说:“我们厂的老职工都很讲究。我是1992年搬到这里来的,搬进来的时候房子就有客厅了,那时候好多人还没见过带客厅的房子。”

即使偏僻的小路上也安装了路灯

  社区里,几乎每栋居民楼前的空地,都新建有一个不锈钢的架子,方便老人们晾被子;路过文化七村16栋,一块不大的空地上安装了崭新的健身器材;家属区入口处,新建的小公园成了厂里文艺积极分子刘阿姨退休后早晚跳舞的舞台……在老人们看来,即使是生活在老旧小区,他们的晚年生活也越来越有想象中小康的样子。在人防工程纳凉点外,79岁的汪阿姨告诉我们,“这是个老社区,能够改造成这样,我真的很满足了。”

  重庆建设厂家属区的改造,仅仅是重庆市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

  近年来,重庆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推进。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在各方重视和努力下,老旧小区改造的进度正在加快。截至6月底,2019年实施的重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部复工。

  文丨高维微

  图丨颜波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