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2020重庆英才大会

刘兴亮:重庆已成第二故乡 越来越多的文博人才愿意来

  • 华龙网 2020-11-15 09:46

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刘兴亮(受访者供图)

  八年时间,这个从甘肃来到重庆的男人,将自己的青春时光全部奉献给了这座他口中的“第二故乡”。八年时间,他埋头长江三峡,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了一部壮阔悠长的“诗”,致力让长江三峡独有的系统水文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八年时间,重庆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刘兴亮见证着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重庆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在全国都处于上游水平,让越来越多的文博人才愿意来到这座最年轻的直辖市。”

  他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诗”

  说起自己热爱的三峡石刻,刘兴亮的语速极快,一块块在我们看来枯燥的石刻,在他口中却变成了一首首华丽壮阔的“诗歌”。

  “重庆最早的三峡石刻就在朝天门的灵石之上,这段石刻名为《灵石社日记》,它的年代要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它记述着当时人们在社日时祈祷丰年的美好愿望。”刘兴亮说。

  而往三峡一路走去,石刻的年代从东汉绵延开来,跨魏晋、到唐朝、至明清,从四言诗歌到长篇记赋,从零散分布在江中巨石两岸高山,到最后集中呈现在白鹤梁的巨大石梁之上。“可以说,长江三峡的石刻在全世界都是独有的,它们不仅有着别处石刻的文学功能,还有着三峡地区特有的水文标志的作用。”刘兴亮说。

  刘兴亮说,在长江三峡已知的千余段石刻之中,就有超过一半和江水枯荣有关,“这其中不仅有包括白鹤梁在内的枯水石刻,还有许许多多洪水石刻。它们共同记录下了两千年来长江的水文变化,这些石刻的价值由此变成了无价之宝。”

  目前,刘兴亮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将三峡地区石刻系统整理成册,由此助力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申报成为重庆又一处的世界文化遗产。

刘兴亮埋头长江三峡,将千余三峡石刻串连成了一部壮阔悠长的“诗”(受访者供图)

  重庆“筑巢引凤”引世界人才瞩目

  在重庆八年的时光,让刘兴亮最遗憾的是还没能学会一口重庆话,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第二故乡”的热爱。

  “重庆这座城市的兼容并包,让每一个从外地来的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别处没有的舒适感。”而这种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的舒适感,让刘兴亮在自己的领域能够更好地大展拳脚。

  而让刘兴亮惊喜地是,最近这几年,重庆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愿意来到重庆。

  但是,在刘兴亮看来,光有优越的人才政策,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重庆这几年大力建设文博设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出现在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里,让文博人才拥有了大展才华的空间。

  “软硬件兼具发展,双拳出击的重庆,才是真正让世界人才愿意来这里落户的原因所在。”刘兴亮说。

  文丨李华侨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