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巴蔓子“刎首留城”传千秋

  • 《红岩春秋》2020年第7期专栏文章 2020-07-30 11:16

  提及巴文化,不得不提巴蔓子。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古代巴国的英雄,更是巴文化的化身,他的人格魅力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巴渝儿女。

  巴蔓子,生于东周末年的临江城(今重庆忠县),是巴国忠义将军。

  据《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又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记述:“周为巴国地。(《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战国时,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

巴蔓子塑像(余鸿 摄)

  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壮举,感染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巴渝儿女。2005年,巴蔓子被评为重庆历史文化第一名人,成为重庆人文精神的代表。

  “上三步,下三步,中间有棵黄葛树”,是忠县人熟悉的一句民谣,传说为巴蔓子殉国之地。古城墙尚存片段顶端立有一石碑,上刻“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八字。但因地处库区二期水位下,此地已淹没。

  巴蔓子的事迹曾广为流传。《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就转载了《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的记述,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又说巴人“士颇尚气”,便显示了“有巴蔓子代节死义之遗风”的缘故。

忠州博物馆(余鸿 摄)

  《蜀中名胜志》卷十九也记述,忠州治西北一里,有蔓子冢,“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清代忠州知州王尔鉴题巴蔓子墓楹联:“头断头不断,万古须眉宛相见;城许城还城,年年青草青墓门。”在重庆七星岗巴蔓子墓,有古联叹咏道:“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片土;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巴蔓子义怀忠信,改“临州”为“忠州”。巴蔓子的忠勇、忠信、忠义、忠孝、忠良铸就了“忠文化”的内涵。

  忠州人民尊巴蔓子为巴王、土主,历朝历代以盛大的庙会——“三月会”膜拜、祭奠。据《忠州直隶州志》载:“土主庙,在城东门外,建时无考。明万历中,知州贺国树,倪伯重建。康熙甲戌,知州武烈重建,道光五年,知州吴友篪率绅士重修,一名忠烈祠。”明代忠州县令陈秉彝在《禁土主庙大烛记》中,对“三月会”作了详尽的记述:“每值会期,旗帜塞巷,金鼓鸣街,彩亭锦棚,相望盈道,乡城士女,走相拥挤,其男女之别已不讲矣……”

忠县全(余鸿 摄)

  巴王台相传为巴蔓子点将之台,地址在今忠州中学门前。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前往登眺赋诗:“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巴歌久无声,巴宫没黄埃……”

  为了保巴国的完整、百姓的安宁,巴蔓子义无反顾地牺牲了自己,这种为国为民、顾全大局的行为,已经融人忠县人的血与肉,成为历代忠县人所追求的精神品质。

 

本文作者:

  忠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建琼

  忠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田玉峰

图片:

  忠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