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奉节县“四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 今日重庆网 2019-11-12 11:45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高维微 

  今日重庆网讯(记者 高维微 通讯员 李秋霖)记者从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两年来,奉节县探索出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四访”工作法,以志智双扶推动志智双升,引导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取得实效。截至2019年4月,奉节全县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系统贫困发生率降至0.99%,成功甩掉戴了33年的穷帽子。

  干部走访“扶志”,精准帮扶增进干群鱼水情

  奉节县全县干部坚持靠作风吃饭,遍访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通过缩短物理距离拉近干群心理距离。

  逐户走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在全县建立市管干部带头走访、驻村帮扶人定期走访、网格管理员常态走访等“三个走访”进村入户制度。将全县划分为2105个网格,落实3664名网格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每个院坝都有网格员,每户家庭都有对接干部。县委主要领导带头走遍全县390个村(社区),走访全县贫困群众,变“无事不出门、进门谈公事”为“有事去帮忙、无事拉家常”。通过干部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等方式,摸清每户家庭成员、收入水平、健康状况、教育情况、住房保障等家底。通过干部入户走访,摸排出“边缘户”“监测户”两类对象322户1088人。

  精准施策,靶向落实扶贫举措。干部走访掌握情况后,对全县8700户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困难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落实生产生活设施;对30000户能够通过产业脱贫的群众实施“一户一业”帮扶工程,打造“一人一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带动贫困户增收;对36700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实施雨露技工、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对6300户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符合条件的171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为13842名残疾人发放生活和护理“两项补贴”,为符合条件的4391名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通过政策性兜底保障助推脱贫。

  志智双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聚焦提升群众“致富能力、内生动力”和“获得感、幸福感”,深入开展“两回两讲两解”和“两抓两树”,引导群众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2018年以来,708名领导干部回乡回访1826人次,召开宣讲会1005场次,上门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扶贫项目推介、扶贫经验介绍,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切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办33个乡镇脱贫攻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90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抓示范、抓典型、树榜样、树模范,对脱贫态度积极、脱贫行动坚决的贫困群众进行表彰宣传,深入推进“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建立脱贫荣誉制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以心换心,筑牢党群干群关系。35名市管干部带头,坚持每月入户开一次家庭会、干一天农家活、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做一件贴心事,对24.72万户群众循环往复走访,与贫困群众拉近距离、建立感情。407名驻乡驻村干部牵头,每月安排4次、每次安排2天,针对走访摸排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登记、建档、协调解决。2000余名乡镇、村社干部通过常走访、常联络,深入开展“铭记党恩”思想教育行动,与村民一起算这些年党和国家的投入账、农民的增收账。发挥广播“村村响”工程、农村文化墙等作用,加强公德教育、感恩教育和扶贫政策宣传。通过一封公开信、一个公开栏、一份便民服务手册、一张监督举报卡等“六个一”,增进互信、密切感情。

  干部走访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精准识别实现贫困户应扶尽扶。通过走访,将新发现的漏评群众及时纳入帮扶对象,全县13.2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得到扶贫帮扶。

  精准帮扶提高了扶贫成效。在一户一策基础上,配套建立政策应落实、已落实、未落实三张清单,实施深度贫困户挂红牌卡、未脱贫户挂黄牌卡、已脱贫户挂蓝牌卡,推动政策精准落实。扶志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通过走访,开展脱贫攻坚动员会3000多场。挖掘知恩感恩、自立更生、勤劳致富先进典型124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脱贫志气。两年来,全县3500余户贫困户主动提出脱贫申请。交心换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贫困群众与帮扶干部常态化联系机制,让群众随时能找到干部反映问题、获取帮扶,通过各级干部送政策、送关爱、经常交心谈心,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扶贫工作更加顺利。

  教师家访“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奉节县集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幅员面积广,脱贫难度大。奉节县把教育扶贫摆到重要位置并狠抓落实,坚持教育均衡发展,把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失学,积极探索创新教师家访等家校共育机制,多管齐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抓好“三送一帮”。每月“送育上门”,全县8634名教师和19591名贫困学生“结对子”,稳定实现“零辍学”目标;定期“送爱上门”,组织老师为3.2万名留守学生和孤儿当好“临时家长”,开展心理辅导,鼓励自信自强;每周“送教上门”,组建“移动学校”99个,累计送教上门6000余人次,让356名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在家平等享受教育。成立“放学加油站”,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训等个性化帮扶,确保学生晚走可留校、留校有陪伴。

  开展“三讲一听”。教师入户家访期间,讲学生表现,让双方相互了解孩子成长,当好教育的贴心人;讲资助政策,让家长熟知孩子享受教育资助情况,做好政策的明白人;讲家庭教育,给家长传授教育技巧经验,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听取意见建议,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孩子成人成才。2018年以来,全覆盖家访13.3万名学生,累计收集意见建议1.1万条。

  实行“三进一保”。邀请家长进学堂,协助学校日常管理,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邀请家长进课堂,组织“家长授课”“随堂听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邀请家长进食堂,建立“家长值日”制,参加义工活动,监督学生餐饮质量。累计邀请5000余名家长“进学堂”;1000余名家长“进课堂”,组织“家长授课”“随堂听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保障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免一补”教育资助体系全面落实,落实资金1.48亿元,资助10.7万人次,实现贫困学生无一遗漏。

  截至2018年底,全县义务教育辍学人数减少77.9%,小学、初中阶段巩固率达到100%。据奉节县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各中小学学生家长满意度近年来每年提升3—6分,2018年度更是跃居全市第一。

  医生巡访“扶弱”,着力防止因病致贫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尤其在边远山区,有的因病债台高筑、有的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从此陷入贫困。奉节县不断加强对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完善,探索建立引导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有效机制,统筹全县医疗资源,通过建立医生巡访等制度,让医生走到院坝去、把健康送到家门口,让群众小病少跑路、大病少花钱,缓解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开展“三诊联动”。实行签约医生定期“问诊”,建立巡访队伍335支,3146名巡访医师对接8415户因病致贫家庭,每月送医送药上门;县医院专家和31个乡镇卫生院定期到院坝集中“义诊”1.5万场次,宣传医疗救助政策,免费开展健康体检,引导健康生活习惯;640名村医常态“送诊”,对小病小患及时上门服务,对慢病患者定期关怀关心。

  强化“六重保障”。叠加居民医保、大病补充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和县级医疗救助六项政策,对经市级平台结算后自付费用超过10%的部分给予二次救助,对患10类疾病且丧失劳动能力、不宜或不便长期住院的贫困患者每月给予100~300元医药费用。

  探索“一体互联”。与阿里健康、西南医院等机构深度合作,搭建以互联网为纽带、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支撑的网络医院平台,群众在村卫生室就可以享受三甲医院诊疗,近三年累计为4000余人次提供远程诊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县里看、重症连市院。

  通过两年努力,医生巡防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贫困人口患病能够得到早发现。2018年,全县医生巡访130万人次,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服务等活动1.4万场次,每个贫困群众每年都有机会接受医生健康检查。

  因病致贫人员能够得到早治疗。2018年,对全县8415户因病致贫贫困户5轮全覆盖走访,建立健康档案8415份,根据病种分类施策,4184名因病致贫群众恢复劳动力。

  贫困家庭医疗负担得以减轻。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救助9.12万人次,医疗总费用3.6亿元,其中居民医保、大病补充险、民政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精准脱贫保“五张网”共报销2.618亿元,救助后患者平均自付比例为7.47%,因病致贫风险大大降低。

  农技随访“扶技”,确保产业扶贫落地见效

  长期以来,奉节县以种植红苕、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主,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一些贫困农户有耕地无力耕种,加上传统种植业效益低,农户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近两年来,奉节县因势利导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并将农技随访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授之以渔”,指导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出好价钱,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专家团“包片”。聘请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专家组建11个“顾问团”,分片分类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在低山带发展脐橙33万亩,在中山带发展油橄榄、小水果各13万亩,在高山发展中药材13.5万亩、有机蔬菜30万亩,改变了“守着绿水青山苦熬、抱着金山银山受穷”的局面。

  技术队“包村”。统筹全县农业、科技等行业资源2439人,对376个涉农村(社区)实行包村服务,2212名“土专家”每人带动100户,在田间地头面对面讲解、手把手示范,借力“三变”改革,培育“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

  经纪人“包销”。引进和培育农民经纪人,培育家庭农场425个,农民合作社3081个,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78个。深入推进“接二连三”,促进产业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让好产品打开好销路、卖出好价钱、获得好口碑。全县实现了集体经济100%覆盖建制村、主导产业100%覆盖贫困村、增收项目100%覆盖贫困户、利益联结100%覆盖贫困户。2018年以来,全县农特产品产品上行超过15亿元,全县脐橙、油橄榄、中药材及小水果产业累计带动1.93万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两年努力,农技随访机制改革带来了明显变化。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低山脐橙,中山油橄榄、蚕桑,高山蔬菜、中药材、烟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格局。到2018年末,全县有市级以上认定或评选的有效期内农业品牌281个。

  农技扶贫效果显现。2018年脐橙产值24.5亿元,带动7000余贫困户脱贫;油橄榄产值2000万元,带动3600余贫困户脱贫;中药材产值6亿元,带动4500余贫困户脱贫;其他水果产值3亿元,带动4200余贫困户脱贫。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