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清明首日 全市11万人现场祭扫 治安交通秩序良好

  • 重庆晨报 2020-04-05 09:18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第一天,重庆市迎来清明祭扫首个高峰日。3月25日至4月4日16时,全市已预约现场祭扫人数364432人,已接待现场祭扫群众365625人(其中:主城268986人,区县96639人),已接待现场祭扫车辆79049台(其中:主城53966台,区县25083台)。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含公墓陵园)已提供代客祭扫服务715次、组织集体祭扫服务17次。

  4月4日,全市共有174个殡葬服务机构(含公墓陵园)开放祭扫,现场祭扫群众113149人(主城79207人,区县33942人);车辆19262台(主城10984台,区县8278台)。殡葬服务机构(含公墓陵园)提供代客祭扫服务239次、组织集体祭扫服务13次。各殡葬服务单位治安、交通秩序良好,消防未接报灾情。

  市民政局清明节工作办公室特此提请市民注意:

  1.请选择预约祭扫、错峰祭扫,确保祭扫顺利进行。

  2.家庭成员尽量合乘一辆车前往祭扫,避免人流车流拥堵。

  3.自觉遵守祭扫场所有关规定,确保祭扫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4.建议市民不到现场祭扫,通过家庭追思、委托和网络祭扫寄托哀思,纪念亲人,节俭环保文明,减少病毒传播。

  相关新闻

  ▲

  12个殡葬服务机构

  10万枝鲜花代祭表哀思

  根据数据分析,今年群众自觉选择预约祭扫、错峰祭扫、委托祭扫、网络祭扫,现场祭扫人数比往年大幅减少,群众祭扫秩序井然、文明平安。

  在重庆市殡葬管理中心和南岸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南岸区殡葬发展促进会组织各公墓理事单位开展“今年清明不祭扫、鲜花代祭表哀思”为主题的免费代客鲜花祭祀活动,为此南岸区殡葬发展促进会统一部署,为12个殡服单位统一订购10万余枝菊花,为逝者提供鲜花免费代祭服务。

  南山龙园作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公墓之一,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周密布署精心组织鲜花代祭活动。昨日上午,南山龙园组织全司人员开展“病毒无情人有情 鲜花代祭表哀思”抗击疫情鲜花代祭活动。在此前的半个月,南山龙园工作人员对一万多个墓地进行了全面清扫、清理杂草、擦拭墓碑。

  此次南岸区殡葬促进会和各公墓单位组织的免费集体代祭是一次公益性活动,旨在代市民完成因疫情影响而无法实现现场祭扫的心愿,并借以倡导慎终追远珍爱生命为内涵的清明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绿色文明安全健康的祭祀方式。

  做一份清明粑粑

  咬上一口,肯定是家的味道

  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传统小吃,在很多人的回忆里都代表着“小时候的味道”。前天,重庆涪陵美心红酒小镇中餐厅的厨师余勇听说景区在清明节要制作清明粑粑,特地赶回蔺市镇新桥村的老家,在田里采回了几十斤的软乔草和艾草。

  软乔草和艾草,都是民间常见用来制作清明粑粑、青团的主要原材料。余勇说,在清明节期间,江浙一带爱吃青团,川渝地区一般是吃清明粑粑。

  采摘软乔草的时候,余勇只选择摘下顶端鲜嫩带花的枝干,将采回的软乔草去除杂叶淘洗干净之后,将之切碎成细绒状,和糯米粉混合,制作成清明粑粑的面糊。再用勺子将面糊舀入锅中,慢慢煎炸至两面焦黄,撒上白砂糖,就制作成了Q弹可口的清明粑粑。

  “用刀切比较慢,也可以用榨汁机将软乔草搅碎,但是最正宗、原始的做法是用石椿捣碎。”余勇说,清明粑粑的做法也有很多,他是跟婆婆学的。

  在余勇小的时候,村里的人都爱吃清明粑粑,软乔草也只在清明前后茂盛生长,山里、田里到处都是。余勇的婆婆每年这段时间都会制作一些清明粑粑,烙的时候撒上白糖,蒸的时候裹上粽叶。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零食可以吃,吃到婆婆做的清明粑粑,那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农村只有很少的家庭还会在清明节制作清明粑粑,我也是好久没吃了,非常怀念,所以听说景区要制作清明粑粑来卖,赶紧跑回老家田里摘了软乔草,这些面糊全是我亲手做的,看来还是有很多人怀念这个味道。”余勇开心地看着摊位前排成长龙的队伍,笑着说到。

  昨天上午,在美心红酒小镇脱贫攻坚集市的一侧,包括余勇在内的景区工作人员们早早摆好了售卖清明粑粑的摊位,一块钱一个,不限量,旁边则摆放着赠送给游客品尝的青团和馒头。

  “好多年没吃过了,做清明粑粑是老一辈的传统,以前都是爸爸妈妈做给我吃。”正在排队的蔺市镇居民李俊容说,看到清明粑粑她就会想到爸爸妈妈,她知道,咬上一口,那肯定是家的味道。

 

  文|陈翔 宋剑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