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先锋的力量|神舟飞船上有他造的零件

  • 重庆日报 2019-07-26 09:59

  刘永刚

  7月16日,刘永刚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主题报告。记者 罗斌 魏中元 摄

  2016年4月18日,刘永刚在西南铝锻造厂车间查看生产线。(资料图片)记者 张锦辉 摄

  刘永刚精彩语句

  真正优秀的徒弟必须超过老师,而且超过得越多越好。

  不仅仅是把技艺当作生存的工具,而是要树立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像一根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到老学到老。

  干一行,不仅要爱一行,还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干到最出色。

  别人认为干不出来的,我非要干出来。

  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不会让工人的个人能力无用武之地,而是让工人的力量更加强大。

 

  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在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有10个烤火用的“小太阳”功率全开。普通人在这样的地方,能坚持多久?一天?一小时?一分钟?

  刘永刚坚持了35年。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撤”字

  走进西南铝锻造厂,离模锻水压机还有老远,就能感觉到一股热浪袭来,吹得人眼珠子发胀。

  “高温锻造,最低温度就是350℃。”刘永刚介绍,在锻造像大飞机等航空航天部件时,模具必须加热到400℃至500℃。就算是10个烤火炉抵近了,也未必能达到车间的那种热力。

  面对这种热力,想要做到不后退,也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刘永刚坦言,包括他在内,任何人第一次遇到这种场景,都会有点“懵”。

  1984年退伍后,刘永刚被分配到西南铝锻造厂。刚进入锻造车间,他就被眼前一排庞大的设备震撼了。那是各种锻压机,每个都足足有20多米高,工人们围着被加热得黑红的模具,手拿撬杠,翻动着滚烫的金属,每个人都是满面油污、汗流浃背。

  “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后真的要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工作?”刘永刚回忆,他当时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

  和刘永刚一起进厂的年轻人共有17人,很快就有12人离开。但刘永刚最终却选择了留下来。

  “我也想过撤,但我当过兵,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撤’字。”刘永刚说,在他经历心理斗争之时,有一位工人师傅带着他参观厂里的设备和生产流程。师傅指着一些零件告诉他,这里面很多都是应用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领域的,刘永刚当时一愣,随即仿佛有一把火从心底燃烧了起来,将原本矛盾的心绪烧得无影无踪。

  刘永刚18岁参军,当过炮兵,上过战场。战火的洗礼,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军工装备还存在差距。“我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留在这里,我就能为提升国家军工装备做出贡献,继续保家卫国!”

  只是刘永刚也没想到,他这一留就是35年。

  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

  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刘永刚的主要工作,就是翻动那70至80公斤重的锻件,有时候要连续工作6、7个小时。一到夏天更是难熬,每过10分钟就得离模具和材料远一点,大口喝水,回来接着干。至于烧伤烫伤,更是在所难免。

  “一劳累,心中不由自主就涌出了想要歇一歇,甚至是想要偷懒的念头。”刘永刚回忆,有一次,他跟着一群工人师傅一起翻料,大伙都累得气喘吁吁,刘永刚不自觉地手上慢了半拍。

  一位比他大20来岁的师傅看着他年轻疲惫的脸庞,说:“小刘啊,你说这些东西都是拿来干嘛的?”

  “有人说过,这都是要‘上天入海’的。”刘永刚答道。

  “这都是要装到飞机大炮上的东西。”老师傅说,“如果我们打个马虎眼,这些东西质量不过关,你说会怎么样?”

  在高温炙烤的环境下,刘永刚却仿佛被一盆凉水浇了个透:“我们的工作质量,就是国防力量和战士生命的保证!我还当过兵,怎么就把自己这份初心丢到脑后了?”

  惭愧之余,刘永刚暗下决心,今后绝不在工作中“掉链子”。他开始跟自己较真,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于是,工厂里出现了一个如同机器一般不停翻料的年轻身影,有的工人看见刘永刚皮肤都被烤得通红,就跟他说,你受得了吗?歇一会儿吧!但刘永刚只是笑笑,继续埋头苦干。

  刘永刚感觉自己喜欢上了这项工作,看着一件件产品在撬杠下滚动,想象着它们被装到飞机大炮上的样子,手上更加有劲儿了。

  后来,他的工作又拓宽到了锻压机操作环节,也从那时起,刘永刚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

  由于所接订单的不同,模压车间每天所生产锻件的品类、规格都不会完全相同,若不能熟悉每一种产品的状态。就会大大增加报废率,浪费宝贵的生产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装备的材料。

  因此,刘永刚总会一大早到车间,根据订单需求弄明白技术要点,这样在生产中才能得心应手。下班后,他还要逐一检查当天锻件尺寸、厚度,是否达到工艺要求,总结经验,让下一次更好。

  有一位快退休的老师傅见他这么较真,跟他说,干这行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产品都能合格,只要尽心尽力就好。可刘永刚有他自己的想法。“别人认为干不出来的,我非要干出来。”

  为此,刘永刚付出了无数个节假日,几十年间,换来的是经他之手锻压出的产品,几乎都能达标。

  技术“牛人”将误差控制到毫米级

  许多厂里的老工人,对刘永刚的印象是:不但会苦干,还懂巧干,学习钻研劲头十足。

  在翻料岗位上没干多久,刘永刚便通过细心观察老师傅们日常工作的身体姿态和用力方法,学到了两大“绝学”——扎马步和使巧劲,这使他很快就开始独当一面。

  此后,刘永刚又埋头跟师傅学习锻压技术。

  锻压设备的操作台有2米长、1.5米宽,共有70多个按钮,在师傅反复讲解了各个按钮的功能和操作注意事项后,刘永刚坐在操作室里,看着操作台上密密麻麻的操作按钮,脑子不停转动起来。操作台上的按钮,哪个先按,哪个后按,必须根据来料情况迅速判断,晚1秒早1秒都不行,如果我能把每一个按钮都记得无比熟悉,及时准确操作,拿捏到最佳的“火候”,会不会锻造出质量更高的坯料?

  他把每一次操作的经验都总结整理出来,记住、对比每一次操作的感觉和效果。

  同时,他每天都会在脑子过一遍当天要解决的难题,对接下来要锻压的产品参数、尺寸和厚度等进行分析,结合操作台的操控,探索最佳的操作手法和技巧。

  靠着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刘永刚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技术“牛人”。他不但闭着眼就知道每个操作按钮的具体位置,还可以根据屏幕显示的水压机实时进度,迅速而准确地按下按钮,不过20、30秒的时间,就能把铸锭锻压成各种规格形状的毛坯,并将毛坯误差,从过去的10毫米控制到2毫米之内。

  也正是凭借高超、过硬的技术,刘永刚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在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和国防军工事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突破设备极限助力重大专项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西南边陲北海市的一家餐馆里,20多位就餐的客人都齐齐仰着头,盯着餐馆里的电视屏幕。

  “……3、2、1,点火!”看到电视里面神舟七号成功飞天,大伙都兴奋起来,纷纷叫好。

  刘永刚站起身,使劲拍掌,这一刻,他的心里无比激动,因为神舟七号上就有他制造的零件!

  那天,他刚好在北海出差。在餐馆里,他还跟其他客人说起,自己参与了神舟七号的制造。不出意外,人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

  在一线工作的35年里,刘永刚最自豪的,便是锻压了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船所用的铝合金材料。

  从“神一”到“神十”,西南铝承担了为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船提供铝合金材料的重任。而刘永刚和同事们锻压的部件,主要应用于飞船结构件和火箭推进器连接环件。

  然而,由于保密的原因,在2002年前,刘永刚一直都不知道自己锻压的零件,竟然是为神舟飞船准备的。“接到任务,我只是跟平常一样,做到最好。后来知道了自己工作的具体情况,真是兴奋了好久。”

  涉及航空航天重大专项的高温合金锻压,工艺环节要求苛刻,锻压的产品最大重量达10吨,最小的只有20公斤,且精度要求都很高,误差需要控制在10毫米以下。

  此外,锻压对产品变形的程度也有限定。每解决一个锻压难题,对锻压工的技术水平和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都是一次考验。

  早在20年前神舟五号大锻件和大锻环的研制开发、生产试制中,刘永刚就冲在第一线,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

  为了拿捏准确一些锻压产品的“火候”,刘永刚和同事反复试验。他们往往每天要研究10多个小时,一连持续数天,有时为了攻克1个技术难题,甚至通宵不合眼。

  通过不懈努力,刘永刚和同事在突破设备极限的基础上,实现了锻件单件重量、镦粗比、锻环直接扩孔、超常规生产、大型自由锻件锻透方面的5项历史性突破。这不仅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直接贡献,更为国内铝加工业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后,刘永刚先后参与完成了5米级锻环、“亚洲第一环”、C919大飞机以及“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等铝合金材料的生产试制任务。

  2013年,在一件国家重点型号产品生产中,他发明了“旋转式抹油法”,使个数成品率从原来的20%左右提高到了80%以上,仅此1项每年就为工厂降低生产成本90万元以上。

  2016年,刘永刚带领以他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米锻环的预研阶段任务,创造了世界纪录,为国家未来重型载人航天任务提前做好了准备。

  近期,西南铝锻造厂又陆续接到一批高温合金的研制生产任务。该类合金需要1次成型,误差要求极为严格,对水压机操作手的要求也非常高。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的1名操作手由于要分心思考此前产品质量沟通的内容,导致手柄下压时间误差有些大,差点造成一批废料。”刘永刚介绍,事后虽然生产还是顺利完成了,但这次操作失误引起了他更深的思考。

  为了避免在今后出现类似情况,刘永刚与技术骨干成员、设备维护人员共同开展分析研究,经过持续数天反复试验,他们创造出了全新的操作方法:利用3万吨模锻水压机操作台设定欠压量,控制高温合金欠压量,避免人为操作失误。

  这种操作法减轻了操作手在操作台前的精神压力,只需集中精力控制好下压速度即可。按照上述方法锻压出来的毛坯,合格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

  目前,刘永刚和同事又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合格率可达到近100%。

  近年来,刘永刚先后出色地完成了铝合金、钛合金、高温合金锻件、模锻件、特大高温合金涡轮盘、新型模锻件研制等生产任务。同时他还完成新产品试制268项,新品产量600余吨,创产值4000万元以上。

  选徒弟最看重脚踏实地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这些年,刘永刚先后获得重庆市劳动模范、重庆市十大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

  然而,不知不觉间,他已到了退休年龄。

  “辛苦工作一辈子,我无怨无悔,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没有好好陪过家人。”刘永刚说,此前他的父亲患癌住院,可他忙于工作,没能在身边照顾好老人。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疏于过问。妻子一边上班,还要一边担负家庭责任,自己对妻子也有歉疚。

  接下来,除了多陪陪家人,刘永刚最想做的,就是多培养几个技术过硬的徒弟。

  他认为,徒弟全部继承老师的“衣钵”只是最起码的要求,真正优秀的徒弟必须超过老师,而且超过得越多越好。

  到目前,刘永刚已先后带过20多名徒弟。其中年纪最大的徒弟,工龄也有20多年。如今,每当刘永刚来到生产线,看到自己的几个“得意弟子”能独当一面,顶得上、立得住,他就感到十分欣慰。“也有一些徒弟有时会被难住,他们会给我打电话,稍微一点拨,徒弟就搞清楚了。”

  目前,“刘永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刘永刚说,未来3至5年,他计划还要培养20位创新型技能人才。

  对于挑选徒弟的标准,刘永刚说,工作悟性当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他们能否脚踏实地、真正吃下这份苦,而这又取决于能否真正认同这份工作。

  就在前段时间,厂里介绍了1位年轻人给刘永刚,让他带一带。可没想到,刘永刚只是领着小伙子参观了车间,第二天那人就说“里面火大,没空调,太热”,不来了。

  不过,刘永刚也遇到了许多有恒心、有毅力的年轻人。“他们身上都有和我相似的地方,就是心中认同这个岗位的‘价值感’,认为自己是在为行业、国家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 工匠精神内核不变

  刘永刚所在的生产线,主机设备包括3万吨模锻水压机、6千吨自由锻水压机、1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这些设备大多数的年龄都跟他差不多。在几十年前,这些设备也都是“国宝”,但随着科技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它们也纷纷面临升级换代。

  如今,车间里1万吨水压机,已经改成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万吨油压机。3万吨水压机也计划改造,接下来还要上6万吨的油压机,这些采用数控方式的机器,能够做到对锻压力道的精细控制,甚至可以应用智能补偿。对长期依托个人技术能力、依靠“手感”的锻压工而言,未来该如何去适应新的变化?

  “未来,我们的技术和经验没用了?当然不是。”刘永刚说,跟汽车、手机那些量产型的行业不同,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领域,锻压生产环节的零部件种类十分繁多,其中许多工艺要求非常特殊,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自动化和智能技术尚不能够完全满足,仍然需要考验操作人员的个人判断、经验和灵活处置能力。

  刘永刚认为,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不会让工人的个人能力无用武之地,而是让工人的力量更加强大。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工匠精神的内核依然没有变,就是要热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工作上要精益求精,像一根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到老学到老。

  刘永刚说,这35年他其实过得很简单,就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尽了一名工人、党员的本分。“我很感谢当年自己留在了这个岗位上,无论我是军人还是工人,都能被国家所需要,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汤芮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