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在行动 大型系列报道

让大数据永远川流不息的人才密码

  • 今日重庆杂志 刘晓娜 李野 2022-01-25 10:35

  2021年11月中下旬,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21重庆英才大会以及重庆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在短短几天内相继召开,“人才”两字成为密集出现的关键词。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引领,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打造各类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培养,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才”……如何围绕这些目标要求,做好人才工作,让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保障,是所有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永川大数据产业园“云谷展厅”里的莫比乌斯环,滚动着“让大数据永远川流不息”

  永川也不例外。在距离重庆中心城区60多公里的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的“云谷”展厅内,陈列着一个硕大的莫比乌斯环装置,上面不断滚动着这样一句话:“让大数据永远川流不息”。而当今日重庆记者走进园区细细了解,便可清晰地感受到,与大数据的“川流不息”相对应的,是四面八方的人才聚集。事实上,在大数据这条莫比乌斯环上,人才和产业已经融合为一,生生不息、不断壮大。

  以人才吸引产业聚集

  达瓦未来(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北京,2018年落户永川,至今已发展成为几百人的团队。作为一家主要从事影视、动漫、游戏的影像呈现技术开发、推广的业内知名企业,绝大多数业务都是面向海外或国内沿海城市,为何会选择落户永川呢?

  负责人夏斯宇说,除了各种优惠政策,这里还有一个独特的资源,那就是作为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才。其实,在永川大数据产业园,不管是阿里巴巴、百度、中国普天、软通动力、科大讯飞这样的大企业,还是许多雄心勃勃的初创公司,吸引他们落户的,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人才”这个要素。

  经过多年发展,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已累计入驻企业445家,年产值达300亿元,逐步形成了服务外包、软件信息、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和电子商务5大产业集群。要支撑这样的产业规模并且不断扩大,需要源源不断的大量的相关人才。

  据统计,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已投用的70万平方米产业楼宇里,从业人员达1.9万人。此外,每年还有成千上万大专院校毕业生在此实训、就业。

  那么,如此庞大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又从何而来呢?

  这里不得提及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

  这是由永川区政府、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百度、阿里等共同发起搭建形成的政园校企联合体,2019年底成立以来,通过整合高校、园区、企业等各类要素资源,已形成大数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为重庆乃至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走进园区的“云谷展厅”,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呈现在眼前——以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为主体设立的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了政企校三方数据,实时动态展示院校、企业的信息和需求。

  在园区,偶遇来自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饶黎黎老师,她是来看望实习生的——在园区内刚刚投用的数字人才产教一体实训基地,该校107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正在接受实训。饶老师告诉我们,以往他们的学生以省内实习、就业为主,加入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后,有全国一线的互联网电商资源,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

  目前,在500余家联盟成员中,有来自四川、重庆、湖北、广西、山西等地的院校逾百所,储备大数据产业人才3万余人,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上百个,涉及联合办学、定向培训、人才双选、师资培训等等,每年培养人才超过1.2万人,既解决了学校关心的培养、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更是为园区储备了大数据人才。

  达瓦未来科技落户永川后,就与重庆的院校开展针对数字媒体大类专业的学生联合培养,第一届300名毕业生约一半都留在了永川大数据产业园。

  打造人才产业链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在哪里,数字经济就在哪里。

  在搭建大数据产业链的过程中,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吸引了大数据产业聚集。同时,借助大数据产业发展,人才的生产也形成了产业链。在园区里,一大批产教融合企业与大数据企业共生互融,构成了有机的生态链。

  中午时分,从园区的各个楼宇中走出一拨又一拨年轻人,来到就近的食堂用餐,然后又三五成群回到不远处的宿舍……这情景很像大学校园。实际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参加实习、实训的大学生。

  作为重庆市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每年迎来送往的实习学生达5000人次。他们经过几个月的实训、实习,将从这里走上就业岗位。

  数字人才产教一体实训基地的运营负责人张晨夕告诉今日重庆记者,学生进入基地后一般要经历“学习—持证—实训—实习”4个环节,“做客服专员的,可以考取阿里巴巴的客户服务专员证书;想做数据标注岗位的,就考人工智能训练师的证书。”

学生正参加实训

  透过一间实训教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见100多位学生正在电脑前忙碌。“他们正在处理拼多多的数据标注业务,这是一份带工资的实训。”张晨夕说,实训基地里有来自诸如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厂的业务,这对电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机会。

  实训、实习之后,基地还可以帮学生匹配就业岗位。来自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校的历鑫臣,2021年8月与12名同学来到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参加了4个月实训、实习后,在园区内顺利就业,正式成为阿里巴巴消费者在线的一名客服。

  就业并不是人才产业链的终端。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园区还开展一系列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包括各种考证、考级、专升本的培训服务,将来甚至还涉及考研。

  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在园区上课培训,对于园区数以千计的员工来说,无疑是有吸引力的。这巨大的发展需求于是又促成了更多相关产业和人才在链条上延伸、聚集。

  打通“最后一公里”

  出生于永川的冯录在多年之后又回到了永川。作为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创新实践中心主任,他在这里找到了实践他教育理念的理想园地。

  2020年10月26日,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创新实践中心在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正式揭牌,同时还授牌成为“重庆市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

在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创新实践中心,冯录与同事在交流工作

  实践中心分为实训赋能区、工程实践区和企业实践区。在工程实践区,学生们正在电脑前练习仿真项目,实践合格后他们将进入企业实践区操作真实项目,并且开始领取工资。

  “高校教的是知识逻辑,企业讲的是产业技能逻辑,这中间差了一个环节,我们的作用就是将两者打通,对学生进行实训赋能。”冯录说,打通这一环,就是他一直想实践的一个目标。

  如果用产业链来做比喻,这里好比是一个“加工厂”,将来自上游的原材料打磨、加工后,输送给下游。只不过,这里“加工”的对象是人才,通过实训赋能,使他们成为适应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此前,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已针对电商、数字文创领域搭建了实训基地,而与中关村软件园的牵手,培养的将是针对产业升级所需的软件开发、信创、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岗位。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打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上,冯录很满意他与园区的合作,这套实训赋能的模式也得到了中关村软件园的高度评价。很多地方在引进中关村时都希望复制这套模式,但冯录认为虽然逻辑上很好理解,但现实中很难照搬。因为除了政策和环境配套的优势,还需要政、园、校、企之间理念的契合,而要达成这种契合,是不容易的。

  搭建发展大平台

  引入中关村,是永川应对产业升级的重要落子。面向产业升级,永川提出“数字永川、人才争先”的目标,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内容创作等领域,以人才引领产业升级,加快打造数字产业人才集聚区。

  产业升级人才先行,以人才招引企业,以人才引领产业。这样的理念让冯录倍感合作愉快,但这个理念并不是来自突发奇想。按照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是多年思考、摸索的结果,是从永川职教城开始,依托十几所中高职院校资源,一步一步将人才文章做大、做深、做活。

  不过,要将这一套简单、清晰的逻辑转化为实际效果并不容易,理念的落实最终还体现在服务上。除了实习就业的渠道,武汉来的饶黎黎老师非常注重园区环境,尤其满意学生从实习教室到食堂、宿舍的三分钟生活圈,这让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到放心。而历鑫臣则因为宿舍而安心:六人间的公寓就在公司旁,空调、洗衣机、冰箱一应俱全,一月只需80元,这让初入职场的他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

  作为人才和产业聚集的平台,还必须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科创支持、优质资源和全新赛道。除了培养数据工程员以外,永川大数据产业园还通过搭建产学研转化研究平台,先后引进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夏庆友、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马新强、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卢琪等行业领军人才45人,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5000余名。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园区累计引进技术研究团队186人,转化生物技术产业等相关科研成果29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3000万元。

  “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永川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它也道出了永川产城职创融合发展的逻辑闭环。而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不论是职场起步的历鑫臣,还是实践实训赋能的冯录,或是从事产学研转化研究的夏庆友、马新强等等,他们都在这个闭环中,作为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驱动着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加快建设。

  今日重庆记者 刘晓娜

  今日重庆摄影记者 李野

编辑:陈怡璇
最新发布的信息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不负嘱托 阔步前行(2024-04-15)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重庆51户市属重点国企利润增长5.1% “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04-15)
【看效果 大型系列报道】重庆创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让城市更美更宜居(2022-12-12)
【看效果 大型系列报道】积极主动作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重庆严格健全耕地保护制度(2022-12-07)
【看效果 大型系列报道】重庆抢抓RCEP机遇助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11-24)
【在行动 大型系列报道】借助“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新模式 企业在重庆通关最快只需一分钟(2022-09-06)
【在行动 大型系列报道】重庆实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2022-08-26)
【在行动 大型系列报道】重庆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创新活力(2022-08-25)
【在行动 大型系列报道】重庆首次发布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2022-08-23)
【看效果 大型系列报道】沙坪坝区“三个统筹”精准助企纾困(2022-08-15)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