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部
  •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如何让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

  • 重庆日报 2021-09-09 10:47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如何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谈谈他们的看法。

  ——编者

  运用法治思维保障科技创新

  朱福勇 仇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法治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职能。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运用法治思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夯实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法治基础,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法治是规则之治,要科学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法律规则是法治的基石,也是法律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立法是规则的来源,党和国家始终把推进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我们要重视科学立法在技术发展和治理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增强预见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通过完善《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在《民法典》《刑法》等相关法律领域,鼓励发明创造、打击违法犯罪、推进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围绕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科技立法。

  法治是程序之治,要严格执法,服务科技创新。守法律、重程序,这是法治的第一位要求。我们要按照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要求,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行政机关要正确认识大局、精准把握大局、全力服务大局,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依法行政是严格执法的先决条件,行政机关不仅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条文,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法律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必要时咨询技术专家和法律顾问,保障执法合法性,避免法律纠纷。在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行政事项办理时,实行告知承诺制,推动形成标准公开、规则公平的治理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技术审查效率,完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指导和业务监督,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法治是良法善治,要公正司法,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法院要牢记公正是司法生命线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司法为民,以司法审判保护知识产权,以司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切实做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院要充分运用司法救济和制裁措施,完善知识产权诉讼程序,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机制,有效遏制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在运用科技方面,法院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法治建设融合促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智慧法院建设,构建裁判文书网、诉讼服务网、执行信息网等网络平台,促进司法公开。

  法治是社会之治,要全民守法,营造创新氛围。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价值,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幸福。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动员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守法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守法才能使科技成果具备合法性,受到法律保护,违法利益终究受到惩治。守法才能守住伦理道德底线,遵守自然规律和公序良俗,防控异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守法才能维持健康的科技创新秩序,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回应社会需求。要依法鼓励创新,重视基础研究,培养科研人才,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实现新突破。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廖敏

  科技型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加快培育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的新动能,把科技创新的力量转化为经济和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和群体规模。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引进、做强一批有专业特长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具有孵化条件和功能的各类创业载体,完善创新孵化链条。二是大力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要依托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补链成群,通过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入驻,开展技术孵化、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建设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创新创业创造空间体系。三是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约成群发展。

  加快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就是要引导平台、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一是加快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围绕重点产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主攻方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建设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二是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聚焦国际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三是引育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加快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科技创新高水平团队。

  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紧紧抓住科创板和新三板改革契机,研究制定系统性扶持政策,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一是成立推进科技型企业上市工作专门协调机构。由经济、金融、科技等相关部门主导,知名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和科技金融机构等参与,统筹协调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二是建立科创板和新三板后备企业库。进行动态化清单管理,建立重点科技型企业评价筛选模型,综合考虑行业领域、研发投入、成长性、融资前景等多维度指标,筛选“种子”企业和储备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政策扶持。三是强化政策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着力解决企业技术研发、专利保护、股权债权以及企业募投项目过程中的用地、环评等问题,优化企业上市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作者系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副研究员)

  借力硬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

  郑道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监管。硬科技上承创新链,下接产业链,既能引领新的科技创新方向,又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驱动器”。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的拐点,中国政策正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因此,我们要对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坚持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发展硬科技和培育硬科技产业,提高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自主供给能力,使硬科技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硬科技就要技术硬、精神硬、志气硬和实力硬。在助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充分发挥科学工匠精神,积极培育工匠人才,敢啃硬骨头;要充分发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挑战世界科技高峰,立志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要主动掌握硬科技,增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实力,助推实现科技强国。

  硬科技不仅是关键核心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更是一种面临困难重压敢于亮剑、不怕困难、持续攻关、不胜利不收兵的“硬核”精气神。摇橹船科技作为硬科技发展的实践者之一,始终恪守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针对工业视觉高端设备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现状,摇橹船科技专注于破解高精密光电测量“卡脖子”难题,研制了多款适用于表面瑕疵、尺寸测量、液体杂质、结构探伤、质量工艺控制等自主可控的高端光电传感设备及解决方案。在西南、西北、华东等多地区的龙头企业上线使用,破解多个行业难点痛点,被工信部授予西部地区唯一的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年度优秀企业,承接了全国首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解决方案建设任务,被业界称之为“机器视觉国家队”。

  硬科技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中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通过在关键技术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

编辑:陈怡璇
Copyright © 2012-2024 CQTODAY Media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渝ICP备1200099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03020006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90002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63891685